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H 汉兵来伐胡

"汉兵来伐胡"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3:35:24


简介: “汉兵来伐胡”出自宋代戴复古的《饮马长城窟》,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àn bīng lái fá hú,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
出处: 《饮马长城窟》
内容:
朔风凛高秋,黑雾翳白日。
汉兵来伐胡,饮马长城窟。
古来长城窟,中有战士骨。
骨久化为泉,马来吃不得。
闻说华山阳,水甘春草长。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戴复古
诗人介绍: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翻译:

《饮马长城窟》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戴复古。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朔风凛高秋,
黑雾翳白日。
汉兵来伐胡,
饮马长城窟。
古来长城窟,
中有战士骨。
骨久化为泉,
马来吃不得。
闻说华山阳,
水甘春草长。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长城上的壮丽景色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诗人通过描绘朔风凛冽、黑雾遮掩白日的景象,表达了长城所处的荒凉和边塞战争的残酷。诗中提到了汉兵来伐胡,表明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诗人提到长城窟中有战士的骨骸,这是对长城边塞战争的历史回忆,也显示了长城上无数英勇战士为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最后,诗人提到了华山阳的水甘春草长,展示了边塞之外的一片宁静景象,传递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辛勤耕作的赞美。

赏析:
《饮马长城窟》通过对长城的描绘,将长城与历史、战争、英雄等元素紧密结合,展现了长城作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诗中的朔风凛冽、黑雾遮掩白日的景象给人以凛冽和荒凉的感觉,表达了长城作为边塞防线的严峻环境。长城窟中的战士骨骸则让人联想到长城上的激战和英勇牺牲,增强了诗词的历史感和战争氛围。最后一句提到了华山阳的水甘春草长,给人以希望和宁静的感觉,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词通过对长城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伟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和向往。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文字和形象的描写,将长城的壮丽景色、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它通过对战争和和平的对比,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和对和平的祈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景物描写,使整首诗词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huò fēng lǐn gāo qiū, hēi wù yì bái rì.
朔风凛高秋,黑雾翳白日。
hàn bīng lái fá hú, yìn mǎ cháng chéng kū.
汉兵来伐胡,饮马长城窟。
gǔ lái cháng chéng kū, zhōng yǒu zhàn shì gǔ.
古来长城窟,中有战士骨。
gǔ jiǔ huà wéi quán, mǎ lái chī bù dé.
骨久化为泉,马来吃不得。
wén shuō huà shān yáng, shuǐ gān chūn cǎo zhǎng.
闻说华山阳,水甘春草长。
韵脚: 拼音:hàn bīng lái fá hú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菡萏 (形声。从苃,函声。菡萏。本义荷花) 同本义 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菡萏 汉(漢)hàn ⒈朝代名 ①汉朝(西汉、东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邦。 ②五代之一,又称"后汉",公元947-95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知远。 ⒉男子,男人李老~。英雄好~。 ⒊银河,也叫银~或天~气冲霄~。 ⒋"汉语"的简称英~字典。 ⒌汉水,上流在陕西省,流到汉口入长江。 ⒍ ⒎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榡、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

: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黣”(或写作牟”))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黣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武王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 来(來)lái ⒈从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对~电传。~到了天安门广场。 ⒉来到,发生~临。雨~了。~了险情。 ⒊〈表〉时间,某段时间以后,今后古~。近~。二十年以~。将~。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绩。 ⒋〈表〉动作(代替另一具体的动词)再~下盘棋。我不行,你~吧!我们去游泳,你~不~? ⒌在动词前,〈表〉要做某事我~帮你。大家都~献计献策。 ⒍在动词后,〈表〉趋向,继续做或曾经做过请进~。拿过~。一路走~。这衣服哪儿买~? ⒎〈表〉粗略估计的数目两米~长。三十~岁。 ⒏助词。在一、二、三等数词后,〈表〉列举获得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领导的关怀支持,二~是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⒐助词。诗歌里用着衬托,配合音节正月里~是新春。 ⒑[来回] ①去了再回来。 ②往返一次。 ⒒[来往] ①来和去。 ②交际。 ⒓[来历]人或事物的由来或经过。 ⒔[来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来着]助词。用于词尾。〈表〉已发生过的事昨天我们在这儿开会~着。 来lài 1.慰劳;劝勉。 2.通"赉"。送给;赐予。

:伐〈动〉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伐,击也。--《说文》 伐,杀也。--《广雅》 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 又如伐祭(砍头祭天);伐杀(杀戮) 砍伐 伐竹取道。--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伐薪烧炭南山中。 --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伐取(砍伐取得);伐炭(伐木烧炭);伐薪(砍柴) 讨伐,进攻 伐 fá ⒈砍砍~。采~。~木。〈引〉敲打~鼓。 ⒉征讨,攻打讨~。兴兵而~。〈引〉声讨口诛笔~。 ⒊夸耀自~其功。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胡(鬳、衚)hú ⒈〈古〉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之统称~人。~服。泛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或外国的~椒。~琴。~萝卜。 ⒉乱,无理~说八道。~言乱语。~作非为(肆无忌惮的做坏事)。 ⒊文言疑问代词。什么,怎样~为慕大鲸?~不归? ⒋〈古〉指兽颈下的垂肉。 ⒌ 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