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J 绞绡帐底共焚香

"绞绡帐底共焚香"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5:02:25


简介: “绞绡帐底共焚香”出自明代郭武的《乞巧词》,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iǎo xiāo zhàng dǐ gòng fén xiāng,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出处: 《乞巧词》
内容:
明河拖天玉绳远,新月搯云银甲浅。
丁东细漏滴金荷,百子楼前桂花满。
三三五五试新妆,鹤扇如霜罗带长。
云母屏前齐下拜,绞绡帐底共焚香
焚香争乞天孙巧,穿断蛛丝绣针小。
梦里传来是有无,入门巧已知多少。
织女牵牛别有情,萤飞鹊度两难凭。
芙蓉舞困西风薄,杨柳垂低北斗横。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郭武
诗人介绍: 明凤阳府人,字炅隆。定襄伯郭登同母弟。童年时,仁宗召试以诗,武援笔立就。好学不倦。官尚宝司丞。
翻译:

《乞巧词》是明代诗人郭武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明河拖天玉绳远,
新月搯云银甲浅。
丁东细漏滴金荷,
百子楼前桂花满。

三三五五试新妆,
鹤扇如霜罗带长。
云母屏前齐下拜,
绞绡帐底共焚香。

焚香争乞天孙巧,
穿断蛛丝绣针小。
梦里传来是有无,
入门巧已知多少。

织女牵牛别有情,
萤飞鹊度两难凭。
芙蓉舞困西风薄,
杨柳垂低北斗横。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明亮的河水拖动着一条延伸到天边的玉绳,
新月探出云层,它的银光似乎只是浅浅的披甲。
从丁东的细漏中滴下金色的荷花,
百子楼前,桂花香气弥漫。

三三五五的女子试着换上新妆,
鹤扇像霜一样,罗带垂得很长。
在云母屏前,她们齐刷刷地下拜,
在绞绡帐底,她们一起焚烧香。

焚香祈求天孙(七夕传说中的织女)赐予巧妙的技艺,
她们用绣针小心地穿过蛛丝。
梦中传来各种有无的声音,
学习巧妙技艺已经知道了多少。

织女牵着牛,彼此有着别样的情愫,
萤火虫飞过,鹊鸟渡过,两难选择。
芙蓉舞蹈被西风吹得疲倦薄弱,
杨柳垂低,北斗星横亘。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七夕节的情景和众多女子们的乞巧活动,表达了对巧妙技艺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思念之情。明亮的河水和新月的形象为诗词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女子们在七夕这一天试新妆、焚香祈求巧艺,展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和技艺的向往。诗中还描绘了织女与牛郎的爱情,以及面临选择的矛盾心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意境展示了七夕节的浪漫与女性的智慧与才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míng hé tuō tiān yù shéng yuǎn, xīn yuè tāo yún yín jiǎ qiǎn.
明河拖天玉绳远,新月搯云银甲浅。
dīng dōng xì lòu dī jīn hé, bǎi zǐ lóu qián guì huā mǎn.
丁东细漏滴金荷,百子楼前桂花满。
sān sān wǔ wǔ shì xīn zhuāng, hè shàn rú shuāng luó dài zhǎng.
三三五五试新妆,鹤扇如霜罗带长。
yún mǔ píng qián qí xià bài, jiǎo xiāo zhàng dǐ gòng fén xiāng.
云母屏前齐下拜,绞绡帐底共焚香。
fén xiāng zhēng qǐ tiān sūn qiǎo, chuān duàn zhū sī xiù zhēn xiǎo.
焚香争乞天孙巧,穿断蛛丝绣针小。
mèng lǐ chuán lái shì yǒu wú, rù mén qiǎo yǐ zhī duō shǎo.
梦里传来是有无,入门巧已知多少。
zhī nǚ qiān niú bié yǒu qíng, yíng fēi què dù liǎng nán píng.
织女牵牛别有情,萤飞鹊度两难凭。
fú róng wǔ kùn xī fēng báo, yáng liǔ chuí dī běi dǒu héng.
芙蓉舞困西风薄,杨柳垂低北斗横。
韵脚: 拼音:jiǎo xiāo zhàng dǐ gòng fén xiāng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绞〈动〉 (会意。从交,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交亦声。本义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拧) 同本义 绞,缢也。--《说文》。段注两绳相交而紧谓之绞。” 绞带。--《仪礼·丧服》 绞,横三缩一。--《仪礼·士丧礼》。注所以收束衣服为坚急者也,以布为之。” 两股相交谓之绞。--《礼记·杂记》疏 又如绞带(古代丧礼中所系麻带);绞绡(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绸);把铁丝绞在一起;绞汁(挤压汁水);绞巾(拧毛巾) 缠绕 根绞怪石,不土而植。--柳宗元《晋问》 又如绞脚(包脚布);绞石(某种条状物缠绕石 绞jiǎo ⒈拧合,扭紧~手巾。~棕绳。 ⒉用绳把人勒死或吊死的一种酷刑~刑。~架。 ⒊量词两~毛线。三~细纱。 绞xiáo 1.苍黄色。 2.借指苍黄色单衣。 3.古代丧礼中敛尸用的束带。

:绡 (形声。从糸,肖声。本义生丝或以生丝织成的薄绸子) 同本义 绡,生丝也。--《说文》 绡幕鲁也。--《礼记·檀弓》 曳雾绡之轻裾。--曹植《洛神赋》 泉室潜织而卷绡。--左思《吴都赋》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红绡不知数。--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紫鹃放下绡帐,移灯掩门而去。--《红楼梦》 又如绡巾(丝巾,薄纱巾);绡衣(用绫绡制成的衣裳) 绡xiāo生丝,也指薄的生丝纺织品。 绡shāo 1.船上挂帆的木柱。

:帐 (形声。从巾,长声。巾,麻丝织品。本义篷帐,有顶的篷帐) 同本义 帐,帱也。--《说文》 帱谓之帐。--《尔雅》 在上曰帐,在旁曰帷,禅帐曰帱。--《何承天纂要》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又如帷帐(帷是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帐是有顶的篷帐);帐具(陈列帷帐入筵。指备膳、帷帐和膳具);帐门(篷帐的出入口);帐下(营帐中;将帅的部下);帐内(军幕中的将佐) 帐(帳)zhàng ⒈用布、纱、尼龙等做成的帷幕~幕。篷~。蚊~子。特指军用帷幕营~。攻入~中。 ⒉钱财出入的记载记~。现金日记~。 ⒊登记账目、户籍的本子或单子~簿。一本~。户籍~。一篇~单。 ⒋债务欠~。收~。赖~。不认~(〈喻〉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

:底 (形声。从广,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隐藏 达到 引致 磨砺 底 dǐ ①物体的最下部分~层、鞋~。 ②根基;基础;留作根据的~稿、根~。 ③(年或月的)末尾年~。 ④花纹图案的衬托面蓝~白花。 ⑤达到终~于成(终于成功)。 ⑥何什么~事。 ⑦姓。 【底版】见【底片】 ①。 【底本】 ①留做底子的稿本。 ②抄本或刊印本所根据的本子。 ③校勘时作为依据的本子。 【底比斯】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的首都。位于尼罗河中游两岸,遗址在今埃及卢克索和卡尔纳克一带。是著名的阿蒙神庙所在地。前88年被毁。 【底边】平面几何图形与图纸下面一边平行的边。但在某些几何图形中底边则是固定的。如梯形的底边是其相平行的两边,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是与腰不等的一边。 【底定】稳定。 【底肥】见【基肥】。 【底面】立体几何图形与侧面相对而说的一面。如棱柱的面,圆台的面。 【底盘】 ①汽车、拖拉机等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驱动传动机构、行使机构和控制机构。 ②电子仪器内安装基本零件的底板。 【底片】 ①拍摄过的用来洗印照片的胶片。又叫底版。 ②未经拍摄的胶片。 【底栖植物】生长在海洋、河湖底部或附着在水底物体上的植物。如海带及其他藻类植物等。 【底数】 ①事情的原委;预定的计划、数字等心里有个~。 ②〈数〉求一个数的若干次方时,这个数就是底数。如求an,a就是底数。 ②〈数〉在对数logab中,a叫做底数。 【底特律】美国大湖区伊利湖与休伦湖之间圣克利尔湖西岸要港、第五大工商城市。位于底特律河口。世界著名的汽车城。 【底物磷酸化】〈生〉底物(代谢物)经氧化、脱水,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键,然后再转移给二磷酸腺苷,使其磷酸化生长三磷酸腺苷的过程。 【底细】(人或事物的)根源;内情。 【底薪】工资的基数;基本工资。 【底蕴】事物的详细情况。 底de 1.结构助词。犹的。 2.旧时语体文中专用以表示领属关系。 3.结构助词。犹地。 底zhǐ 1.引致;达到。

:共 供奉 不共神祗。--《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 恭敬。通恭”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供给;供应。通供”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左传· 共gòng ⒈同,一样,一道~同。~性。~勉。同甘~苦。 ⒉总,合计总~。~计三十八元。 ⒊共产党的简称中~。俄~。 ⒋〈古〉通"恭"、"供"、"拱"。 共gǒng 1.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2.环绕。 3.法。 共gōng 1.供给;供应;供奉。 2.供职,奉职。 3.通"恭"。恭敬。 4.古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5.古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后为卫邑。 6. 谥号。 7.姓。春秋时有共华。见《左传.僖公十年》。 共hóng 1.大。

:焚〈动〉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焚,烧田也。--《说文》 焚咸丘。--《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焚林而田。--《韩非子·难一》 烧 焚,烧也。--《广雅》 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遂从而尽焚之。--《左传·成公十三年》 乃焚大槐。--《庄子·外物》。司马注谓霹雳时烧大树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 焚拜如 焚 fén烧~烧。~书。自~。 焚fèn 1.倒毙。参见"焚身"。

:香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 同本义 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说文》。朱骏声曰按,谷与酒臭曰香。” 黍稷靡馨。--《左传·僖公五年》 卬盛于豆,于豆于盛,其香始升。--《诗·大雅·生民》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诗·周颂·载芟》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 淅玉炊香粳。--韩愈孟郊《城南联句》 泛指好闻的气味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梅花绝句》 又如香鼠(一种皮毛名贵的貂);香醪( 香xiāng ⒈气味好闻,味道鲜美,跟"臭"相对~气。~花。稻谷~。饭菜~。 ⒉指有香味的东西~水。檀~。洗发~波。 ⒊舒适,受欢迎睡得可~。这批货上市~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