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K 寇挫民阜

"寇挫民阜"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8 01:29:41


简介: “寇挫民阜”出自魏晋卢谌的《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二》,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kòu cuò mín fù,诗句平仄:仄仄平仄。
出处: 《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二》
内容:
涂炭既济。
寇挫民阜
谬其疲隶。
授之朝右。
上惧任大。
下欣施厚。
实祗高明。
敢忘所守。
朝代: 魏晋
分类:
诗人: 卢谌
诗人介绍: 卢谌(284─351),字子谅,范阳涿(今属河北涿县)人,晋代文学家。曹魏司空卢毓曾孙。西晋卫尉卿卢珽之孙,尚书卢志长子。晋朝历任司空主簿、从事中郎、幽州别驾。后赵、冉魏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卢谌最初担任太尉椽。311年,洛阳失陷,随父北依刘琨,途中被刘粲所掳。312年,辗转归于姨父刘琨,受到青睐。318年,刘琨为匹磾所拘。期间,卢谌与刘琨以诗相互赠答,写有《答刘琨诗二首》《赠刘琨诗二十首》。350年,冉闵诛石氏、灭后赵,卢谌在冉魏任中书监,后在襄国遇害。时年67岁。卢谌为人清敏、才思敏捷,喜读老庄,又善于写文章。他著有《祭法》《庄子注》及文集十卷,其中有些诗篇流传至今。
翻译:

《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二》是魏晋时期卢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涂炭既济。
经历了苦难的洗礼。

寇挫民阜。
寇贼被消灭,百姓得到安宁。

谬其疲隶。
不应再受疲劳和奴役之苦。

授之朝右。
被授予朝廷的重任。

上惧任大。
上级害怕承担大的责任。

下欣施厚。
下级欣然施展厚德。

实祗高明。
实际上只有高明才能。

敢忘所守。
敢于忘却守护的职责。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官员在历经战乱之后,国家恢复了安定和繁荣,他被任命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上级害怕承担大的责任,而下级则愿意施展厚德。作者表达了对那些经历过战乱、经历过苦难的人们的敬佩和赞美。诗词中透露出对高明才能的渴望,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守护。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后国家重建的期望和对英明才能的赞颂。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历经苦难的人们的敬佩和对社会秩序的关注。整体氛围庄重肃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tú tàn jì jì.
涂炭既济。
kòu cuò mín fù.
寇挫民阜。
miù qí pí lì.
谬其疲隶。
shòu zhī cháo yòu.
授之朝右。
shàng jù rèn dà.
上惧任大。
xià xīn shī hòu.
下欣施厚。
shí zhī gāo míng.
实祗高明。
gǎn wàng suǒ shǒu.
敢忘所守。
韵脚: 拼音:kòu cuò mín fù
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寇 (会意。从宀,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资治通鉴》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 寇kòu ⒈盗匪,侵略者防~。~。敌~。 ⒉骚扰,侵犯~边。入~。

:挫 (形声。从手,坐声。本义折断;摧折) 同本义 挫,摧也。--《说文》 或挫或隳。--《老子》 而未尝有所挫也。--《国语·吴语》。注毁折也。” 又如挫折(劈断,折断);挫顿(摧折损伤) 失败 挫我于内。--《战国策·秦策》 又如挫顿(挫败损伤);挫过(错过);挫北(败北,打败仗) 挫伤,折伤 顿兵挫锐。--《淮南子·脩务》 锐而不挫。--《淮南子·时则》 蚊虫之声,闻则挫其精。--《荀子·解蔽》 又如挫动(打击;挫折);挫诎(摧挫贬黜);挫强(挫伤强敌);挫锋(锋芒受挫) 使减小规模或降低程度 挫 cuò ①挫折受~。 ②压下去;降低~败。 【挫败】 ①挫折和失败。 ②打败。 【挫伤】 ①身体因受重力摩擦或突然挤压而形成的伤。 ②损伤(积极性、上进心等)。 【挫折】 ①因受压制等使削弱或停顿。 ②失败;失利。 挫zuò 1.捏起,提起。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 民mín ⒈〈古〉指奴隶或没做官的众百姓。现指人民,即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基本成员拥政爱~。军~鱼水情。 ⒉指人或人群~众。居~。~族。 ⒊劳动大众的~歌。~间故事。 ⒋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农~。渔~。盐~。 ⒌非军事的~用。~航。 ⒍通"苠" ~高粱。 ⒎ ①指人民有管理国家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加强~主和法制建设。 ②根据大多数群众意愿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主气氛。~主作风。办事~主。 民mián 1.通"绵"。参见"民民"。 2.通"眠"。

:阜〈名〉 (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阝。本义土山) 同本义 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说文》 无石曰阜。--《广雅·释丘》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诸象以鼻破阜。--牛肃《纪闻》 又如阜陵(丘陵);阜陆(高地);阜丘(土山);阜垤(小土丘);土阜(土山) 泛指山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又如阜颠(山顶);阜积(堆积如山) 阜〈形〉 丰富;富有 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晋·常璩《华阳 阜 fù ⒈土山山~。 ⒉盛,大,多百物殷~(殷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