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郢曲听者谁

"郢曲听者谁"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21:18:36


简介: “郢曲听者谁”出自宋代蔡沈的《古意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ǐng qū tīng zhě shuí,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
出处: 《古意二首》
内容:
古人不可见,末习徒纷然。
精微固难知,论议胡尔偏。
郢曲听者谁,巴唱和乃千。
世道既若兹,淳风何当还。
矫矫且自强,天运终来旋。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蔡沈
诗人介绍: 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南宋学者。字仲默,号九峰,南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次子。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
翻译:

《古意二首》是宋代蔡沈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古人不可见,
末习徒纷然。
精微固难知,
论议胡尔偏。
郢曲听者谁,
巴唱和乃千。
世道既若兹,
淳风何当还。
矫矫且自强,
天运终来旋。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诗人认为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无法被现代人所完全理解。他们的学问和见解是深奥的,讨论和争论往往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郢曲和巴唱是指古代的音乐,诗中问道谁能真正理解这些古老的音乐之美。诗人感叹时代已经变迁,人们的心灵纯净之风何时能够重回。最后,诗人呼唤自己要自强不息,同时也相信天命终将循环回归。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古人和当下时代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智慧的敬仰和对现实的深思。诗人认为古人的学问和智慧是珍贵的,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人很难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讨论和争论往往偏离了正确的道路,这种偏差可能源于对古人思想的误解或曲解。诗中提到的郢曲和巴唱代表了古代的音乐艺术,诗人希望能有人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老的音乐之美。同时,诗人也思考着如何让当代社会回归纯净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呼唤自己要坚强自立,同时也相信天命终将带来循环和回归的机遇。

这首诗词展示了蔡沈对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钦佩,同时也反思了当时社会的状况。通过对古今的对比,诗人呼唤人们应当保持对古人学问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迷失和偏离。整首诗词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gǔ rén bù kě jiàn, mò xí tú fēn rán.
古人不可见,末习徒纷然。
jīng wēi gù nán zhī, lùn yì hú ěr piān.
精微固难知,论议胡尔偏。
yǐng qū tīng zhě shuí, bā chàng hè nǎi qiān.
郢曲听者谁,巴唱和乃千。
shì dào jì ruò zī, chún fēng hé dāng hái.
世道既若兹,淳风何当还。
jiǎo jiǎo qiě zì qiáng, tiān yùn zhōng lái xuán.
矫矫且自强,天运终来旋。
韵脚: 拼音:yǐng qū tīng zhě shuí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郢 古邑名 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说文》。朱按,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北,楚武王自丹阳、今宜昌府归州徒此。 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汉县名 代称楚国 郢yǐng郢都,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以北的纪南城。 郢chéng 1.毕郢,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曲〈形〉 弯曲,不直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说文》 曲,折也。--《广雅·释诂一》 木曰曲直。--《书·洪范》 曲,不直也。--《玉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 曲挺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以曲为美。--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之疏之曲。 又如曲录(弯弯曲曲);曲律(曲吕。弯曲的样子);曲弯弯(像弓一样弯);曲蟮(蚯蚓);曲盖(古时仪杖用的曲柄华盖);曲兵(形体弯曲的兵器) 迂曲;婉转 曲qǔ ⒈文体名。能唱、能歌或供表演的一种文词散~。歌~。戏~儿。小~子。 ⒉歌谱歌~。作~。~高和寡。~终奏雅。 曲( ⒍黡、 ⒍麴)qū ⒈弯,跟"直"相对~折。弯~。~径。~尺。 ⒉不公正,不合理~意。~解。~从。 ⒊弯曲的地方河~。 ⒋偏僻隐秘的地方乡~。心~。 ⒌局部,不全~见。 ⒍含有大量能发酵的活微生物或其酶类的发酵剂或糖化剂,一般用大麦、大豆、麸皮等培养微生物制成酒~。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 听(聽)tīng ⒈用耳朵接受声音~录音。兼~则明。偏~则暗。 ⒉顺从,接受~话。~从。~指挥。言~计从。 ⒊随,任凭~便。~凭。~之任之。 ⒋治理,处理兼~万事(兼同时)。~政(旧指封建帝王处理政事)。 ⒌判决断狱~讼(狱、讼官司,诉讼)。 ⒍等候~回音。~候分派。 ⒎马口铁筒(英语tin的译音)。也用作量词两~汽油。三~饼干。 听yǐn 1.笑貌。 2.见"听听"。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王衍《醉妆词》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 者zhě ⒈代词。指人、事、物、时、数、地点等作~。读~。劳动~。前~。大~。昔~。那~。此四~。治国能使贫~富。 ⒉这,此(多见于古诗词或早期白话中)~回。~番。~个。~儿走。 ⒊助词。〈表〉语气停顿郭沫若~,四川人也。 ⒋用于句末。〈表〉希望或命令的语气且慢~。

:谁 (形声。从言,隹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①基本义什么人。《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②什么。《说文》何也。”) 哪个人或哪些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又如那是谁;站在门口的人是谁;这个单位谁当政;你把书给了谁?谁承望(谁想到);谁家子(谁,何人);谁子(谁氏,何人);谁当(谁人,何人) 某人 每个人 表示疑问。指事物,相当于什么” 谁shéi(又读shuí)代词。 ⒈疑问代词。什么人~在说话? ⒉任何人这件事~都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