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M 绵竹寻师事岂诬

"绵竹寻师事岂诬"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20:37:47


简介: “绵竹寻师事岂诬”出自明代潘之恒的《娄江谒二王先生墓途中述怀》,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ián zhú xún shī shì qǐ wū,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出处: 《娄江谒二王先生墓途中述怀》
内容:
祗园澹圃各荒芜,绵竹寻师事岂诬
积翠丹台空集凤,杀青玄草尽传乌。
惊心尘土双埋玉,挥涕河山一束刍。
怅望新阡松柏路,敢从青树问荣枯。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潘之恒
诗人介绍: 潘之恒(约1536—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安徽歙县、岩寺人,侨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嘉靖间官至中书舍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得汪道昆保荐,入“白榆社”。与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交好。曾从事《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均收入《亘史》、《鸾啸小品》两集中,撰有诗集《涉江集》。晚年,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在黄山汤泉附近建“有芑堂”,广邀宾朋、名人游黄山,使黄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万历年间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随撰随刻,至去世未完稿。
翻译:

《娄江谒二王先生墓途中述怀》是明代潘之恒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祗园澹圃各荒芜,绵竹寻师事岂诬。
积翠丹台空集凤,杀青玄草尽传乌。
惊心尘土双埋玉,挥涕河山一束刍。
怅望新阡松柏路,敢从青树问荣枯。

译文:
我来到娄江,看望二位王先生的墓,途中感慨万千。
原本美丽的庭园和菜园都已经荒芜,我寻找曾经拜师的地方,难道是虚构的吗?
堆满青翠的丹台上空无一凤,新鲜的玄草已经被传乌踏尽。
心中感到痛惜,尘土将两位王先生埋葬起来,我悲痛地流泪,河山之间只剩下一束禾秸。
望着新修的阡陌,上面有松树和柏树,我敢不敢问问这些青树的荣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潘之恒对娄江的一次游历的记录和感叹。诗中讲述了他来到娄江,前往二位王先生的墓地,看到庭园和菜园已经荒芜,感到非常惋惜。他寻找曾经拜师的地方,却发现那里已经无法辨认,不禁怀疑自己的记忆是否虚构。他进一步描述了丹台上空无飞鸟,玄草已经被传乌践踏一空的景象,感叹时光的流转和美好事物的消逝。他的内心感到痛惜,眼泪不禁涌上眼眶,河山之间只剩下一束禾秸,象征着荒废和寂寞。最后,他望着新修的道路,上面种满了松树和柏树,他想问问这些青树的荣枯,表达了他对时光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词以清丽之语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事物消逝的感慨。通过描写庭园和菜园的荒芜、丹台上空无凤以及玄草的消逝,表达了岁月无情、一切皆有尽头的主题。作者的感慨之情表露无遗,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他对逝去岁月的忧伤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最后,他敢不敢问问青树的荣枯,表现出他对命运和未来的探询和追问。

这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景物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对庭园、菜园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时光的变迁和事物的消逝,传达了作者对光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依托,通过歌颂自然,抒发人生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ī yuán dàn pǔ gè huāng wú, mián zhú xún shī shì qǐ wū.
祗园澹圃各荒芜,绵竹寻师事岂诬。
jī cuì dān tái kōng jí fèng, shā qīng xuán cǎo jǐn chuán wū.
积翠丹台空集凤,杀青玄草尽传乌。
jīng xīn chén tǔ shuāng mái yù, huī tì hé shān yī shù chú.
惊心尘土双埋玉,挥涕河山一束刍。
chàng wàng xīn qiān sōng bǎi lù, gǎn cóng qīng shù wèn róng kū.
怅望新阡松柏路,敢从青树问荣枯。
韵脚: 拼音:mián zhú xún shī shì qǐ wū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绵 (会意。从帛,从糸。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同义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白居易《新制布裘》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通棉” 丝絮状物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绵(緜)mián ⒈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丝~。 ⒉薄弱,软弱~力。软~ ~。~薄(又〈喻〉才能、力量薄弱)。 ⒊连续不断~延。~地千里。 ⒋ ⒌

: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又如竹笋汤(竹板子);竹夫人(中空、有孔的竹编床上用品);竹撞(竹编提盒);竹箨(竹笋的皮;笋衣);竹笥(竹箱);竹蓖(竹棍。一端劈开的篾条,用于打人的一种刑具);竹笆(竹 篱);竹皮 竹zhú ⒈多年生常绿植物。竿多节,节间一般中空。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慈~、毛~、淡~、苦~子等。竿可造纸、供建筑、制器具等。 ⒉称箫管类的乐器~笛。~箫。 ⒊ ⒋ ①史册,书籍。 ②竹简和绢帛(〈古〉刻写材料)著之~帛。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 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 寻(尋)xún ⒈找,探求~找。~觅。~访。~求。~根究底。 ⒉随即,不久~即。 ⒊〈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十六尺为常◇来用"寻常"〈表〉平常、普通的意思。 ⒋ ⒌ ⒍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是小土山,帀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泛指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师(師)shī ⒈指老师,导师教~。能者为~。~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引〉榜样~表。前事不忘,后事之~。 ⒉由师徒关系而产生的~叔。~弟。 ⒊效法,学习~其所长。 ⒋指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又指技术职称医~。厨~。理发~。讲~。会计~。工程~。 ⒌军队出~。雄~百万。 ⒍军队的编制单位。一般是军的下一级,团的上一级。 ⒎ ①学习的榜样。 ②培养师资的~范大学。 ⒏ ⒐ ⒑〈古〉称乐官乐~。 ⒒ ①传授技艺的老师。 ②称呼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老~傅。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事shì ⒈人的一切活动,自然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或活动~情。~在人为。新~。有~。大~。 ⒉变故~过境迁。这里出~了。 ⒊做,治从~。~农。~商。~生产。 ⒋工作,职业~业。找~。谋~。 ⒌关系,责任走吧,不关你的~。 ⒍工夫这活很费~。 ⒎侍奉奉~。仰~俯畜(原指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来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⒏事物一件叫一事两~。 ⒐ ①日常工作~务缠身。 ②总务。 ⒑ ⒒ ⒓ ⒔ ⒕ ①事故。 ②争执,纠纷挑起~端。 ⒖ ⒗ 事zì 1.立置。 2.插入,刺入。参见"事刃"。

:岂 同恺”。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岂 (形声。从壴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相当于难道”,怎么”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相当 岂(豰)qǐ ⒈助词。是否,怎么,难道(用于疑问或反诘句)~愿见乎?~敢违抗?~有此理! ⒉〈古〉通"恺"、"凯"。柔和,快乐。 岂kǎi 1.和乐。参见"岂乐"。

:诬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 ;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王度《古镜记》 诬wū欺骗,捏造,陷害~赖。~告。~陷。~(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