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G 国雠未报壮士老

"国雠未报壮士老"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3 15:50:10


简介: “国雠未报壮士老”出自宋代陆游的《长歌行》,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uó chóu wèi bào zhuàng shì lǎo,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出处: 《长歌行》
内容: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缾。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诗词:《长歌行》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
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
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
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
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
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
大车磊落堆长缾。

哀丝豪竹助剧饮,
如钜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
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雠未报壮士老,
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
三更雪压飞狐城。

中文译文:
人生不像安期生,
我醉骑在东海上的长鲸;
宁愿做李西平一样离开,
手握斩贼的刀在清旧京城。

金印熠熠但未曾得到,
白发种种都是无情的折磨。
在成都的古寺里躺卧秋晚,
夕阳偏偏照耀在僧窗明亮。

难道要我马上去打败贼寇,
噢,我的诗长久地像寒螬鸣叫?
一发奋起就买光市桥上的酒,
大车堆满了高高的酒缸。

悲壮的琴弦和豪迈的竹管帮助我畅饮,
就像是巨野接纳了黄河的倾泻。
平时从不沾一滴入口,
但意气风发却让千人惊叹。

国家的仇敌未被报复,壮士们已经老去,
宝剑夜晚在匣中发出声音。
何时才能凯旋宴请将士们,
在三更时分,雪压迫着飞狐城。

诗意和赏析:
《长歌行》是陆游所作,以自身的历史感慨和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诗词以豪放激昂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悲愤和对英雄壮举的赞颂。

首先,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安于平庸的人生境遇,借喻为"不作安期生",而是选择骑在东海上的长鲸之上,象征着他追求卓越和不凡的志向。

接着,陆游以李西平为自比,李西平是北宋时期的忠臣,他出使辽国时被奸臣所害,体现了远离家乡、为国家而奋斗的英雄形象。作者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够像李西平一样离开平庸的生活,为国家出力,手握刀斩贼。

第三段描述了金印未得的遗憾和白发所带来的无情岁月,暗示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之后,诗人写到自己躺卧在成都的古寺里,观赏秋天的晚霞,落日余辉映照在僧窗上,展现了一种寂寥与孤寂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在下一段,陆游表达了对打败贼寇的渴望,将自己的壮志豪情化作寒螬的鸣叫,传达了他追求正义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豪饮的场景,以市桥酒和大车堆满的长缾形容了他买尽市上的酒,表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不拘小节的态度。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国家仇敌的未报之恨和对壮士的赞美,宝剑夜有声,暗示着壮士们仍然坚守在国家的安危之间。诗人期待着将壮士们凯旋而归,举行盛大的宴会,雪压飞狐城,形容了冬天的严寒和战争的残酷,突出了英雄壮举的艰难与伟大。

总体而言,诗人陆游通过《长歌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和英雄壮举的思考和关注。诗歌以雄浑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个人命运和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rén shēng bù zuò ān qī shēng, zuì rù dōng hǎi qí zhǎng jīng yóu dāng chū zuò lǐ xī píng, shǒu xiāo nì zéi qīng jiù jīng.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jīn yìn huáng huáng wèi rù shǒu, bái fà zhǒng zhǒng lái wú qíng.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chéng dū gǔ sì wò qiū wǎn, luò rì piān bàng sēng chuāng míng.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qǐ qí mǎ shàng pò zéi shǒu, ó shī zhǎng zuò hán jiāng míng? xìng lái mǎi jǐn shì qiáo jiǔ, dà chē lěi luò duī zhǎng píng.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缾。
āi sī háo zhú zhù jù yǐn, rú jù yě shòu huáng hé qīng.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píng shí yī dī bù rù kǒu, yì qì dùn shǐ qiān rén jīng.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guó chóu wèi bào zhuàng shì lǎo, xiá zhōng bǎo jiàn yè yǒu shēng.
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hé dāng kǎi hái yàn jiàng shì, sān gēng xuě yā fēi hú chéng.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韵脚: 拼音:guó chóu wèi bào zhuàng shì lǎo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国 (会意。从囗”,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 国(國、囯)guó ⒈国家爱~。~营。建设祖~。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 ⒉属于本国的~旗。~徽。~产品。 ⒊地区北~风光。 ⒋京城,首都~门。~都。 ⒌〈古〉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齐~。秦~。 ⒍ ⒎ ⒏ ⒐

:雠 (形声。从言。雔声。本义应答) 同本义 雠,犹应也。--《说文》。按,以言相当也。 雠,对也。--《三苍》 无言不雠。--《诗·大雅·抑》 忧必雠也。--《左传·僖公五年》 著之盘盂,属之雠柞。--《战国策·赵策一》 又如雠祚(在筵席上宾主互相敬酒) 校对文字 雠 (为仇的异体字) 同仇”。仇恨;仇怨 怨偶曰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 又众兆之所雠。--《楚辞·惜诵》。注大怨曰雠。” 又如雠怨(仇恨,憎怨);雠隙(猜忌、仇恨) 同仇”。 雠 chóu ①同仇, ②校对文字校~。 雠(讐)chóu ⒈校对~校。~正。 ⒉应答。〈引〉应验不~。 ⒊售,卖出去酒~数倍。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 未wèi ⒈没有,不曾~经许可。闻所~闻。 ⒉不~知。~可厚非。 ⒊在句末〈表〉疑问可以言~(可以说了吗)? ⒋地支第八位。也作次序第八。 ⒌ ⒍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楮??))”。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辟报故不穷审。--《汉书·胡建传》 报囚。--《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 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又 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又如报囚(判决囚犯);报当(判罪) 报答,报酬 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欲略上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报本(报答;回报);报称(报答恩德);报命(报答恩情;执行命 报 bào ①断狱;判决罪人~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②告诉~信。 ③回答~以微笑。 ④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国。 ⑤报复~仇。 ⑥报应一~一还一~。 ⑦报纸日~、周~。 ⑧某些刊物画~、学~。 ⑨用文字报道消息或发表意见的某些东西喜~、黑板~。 ⑩电报发~机。 【报偿】报答和补偿。 【报仇雪恨】采取行动来打击仇人,解除怨恨。雪洗除。 【报酬】因使用别人的人力、物力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物一心工作,不计~。 【报告文学】记叙性散文中通讯、特写等体裁的总称。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及时地反映当时的事件,带有新闻性、政治性和 文学性的特点。 【报捷】报告好消息。 【报警】向治安机关报告危急情况或向有关方面或人发出紧急信号~器。 【报警系统】发生危险情况时报警的装置系统。通常是开环控制系统,由报警探测器和指示器两个部分组成。如电子报警系统等。 【报人】新闻工作者。 【报丧】把某人去世的消息通知死者的亲友。 【报喜不报忧】只汇报成绩而不说缺点和问题。 【报晓】用声音告诉人天亮了金鸡~。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尽力。~祖国。 【报应】佛教用语。原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来专指种恶因得恶果做坏事迟早会得到~的。 报fù 1.急速。 2.往,去。

:壮 (形声。从士,爿声。本义人体高大,肌肉壮实) 同本义 壮,大也。--《说文》 壮,健也。--《广雅》 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方言》 三十曰壮。--《礼记·曲礼》 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纪》 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男气壮力。--《逸周书》 壮哉我中国少年。--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三小姐长远勿见,好像壮仔点哉。--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又如壮浪(健壮);壮盛(强壮旺盛);壮勇(强壮而勇敢); 壮(壯)zhuàng ⒈强健,有力强~。健~。年青力~√苗~。 ⒉雄伟,宏伟,有气魄雄~。~丽。~观。~志。~烈。气~山河。 ⒊增大,加强~大。他为你~胆。 ⒋ ⒌ 壮zhuàng 壮qiāng 1.伤。 壮zhuāng 1.姓。春秋时有壮驰兹。见《国语.晋语九》。

:士〈名〉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韩 士shì ⒈〈古〉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以谷我~女(谷养活)。 ⒉我国商、周时代贵族的最低一级,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⒊指读书人学~。硕~。~农工商。 ⒋军衔名。在尉级以下上~。中~。又泛指军人战~。激励~气。 ⒌具有某种专业技术或某种品质的人护~。技~。院~。以(因)才智用者谓之~。 ⒍对人的美称人~。壮~。烈~。

:老〈形〉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老,考也。七十曰老。--《说文》 七十以上曰老。--《礼记·曲礼》 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 老冉冉其将至兮。--《楚辞·离骚》 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管子·海王》注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又如老钝(年老迟钝);老家人(老仆人);老院子(老仆人);老丹青(老画 老lǎo ⒈年纪大 ①跟"少"、"幼"相对百岁~人。~当益壮。 ②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张~。敬~院。 ⒉时间长 ①以前的,长久的,原来的~同学。~同事。~地方。 ②经历长,经验丰富~手。~练。~专家。 ③陈旧的,过时的~式样。~调重弹。 ④跟"嫩"相对~南瓜。 ⑤经常,总是她呀,~是勤勤恳恳地工作。 ⒊衰竭,疲怠楚师~矣。 ⒋很,极~早。~远。 ⒌排行在末尾的~儿子。~妹子。 ⒍词头 ①用在称呼上~师。~赵。~兄。 ②用在排行次序上~大。~二。 ③用在某些动、植物名称上~鼠。~虎。~包谷。 ⒎ ①老人自称。 ②父亲的俗称。 ③〈古〉哲学家老子(李聃)。 ④狂妄自大的人的自称~子天下第一。 ⒏ ①旧时指官吏。现多用于讽刺不要做官当~爷。 ②〈方〉外祖父。 ⒐ ①诚实,坦率。 ②规规矩矩,不惹事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