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F 饭足不求余

"饭足不求余"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4-29 05:37:08


简介: “饭足不求余”出自宋代陆游的《夏日》,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àn zú bù qiú yú,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出处: 《夏日》
内容:
例谢门前客,深藏箧里书。
衣穿但重补,饭足不求余
山溜鸣庭际,藤阴接屋除。
何劳厌三伏,俯仰即秋初。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诗词:《夏日》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夏日炎炎,陆游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例谢门前客,
深藏箧里书。
衣穿但重补,
饭足不求余。
山溜鸣庭际,
藤阴接屋除。
何劳厌三伏,
俯仰即秋初。

诗意:
这首诗以夏日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的日常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传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写道“例谢门前客,深藏箧里书。”作者以客人光临自己家门为例,表达了他对客人的感激之情。他将珍藏的书籍深藏在箱子里,显示出他对知识的珍惜和尊重。

接着,诗中提到“衣穿但重补,饭足不求余。”这表明作者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愿意修补旧衣服以延长使用寿命,而对于饮食,只要能吃饱就满足了,不追求过多的享受。

诗中还描绘了山溜鸣叫的景象,“山溜鸣庭际”,以及藤蔓遮挡阳光的情景,“藤阴接屋除”。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和凉爽的感觉,与炎热的夏季形成对比,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最后两句“何劳厌三伏,俯仰即秋初。”表达了作者的豁达心态和对时间的理解。他并不嫌弃夏季的高温,无论是仰望还是俯身,他都感受到了深秋的气息。这种心境的转换显示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同时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悟。这种平和宁静的心境,给人以深思和启示,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美好。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lì xiè mén qián kè, shēn cáng qiè lǐ shū.
例谢门前客,深藏箧里书。
yī chuān dàn zhòng bǔ, fàn zú bù qiú yú.
衣穿但重补,饭足不求余。
shān liū míng tíng jì, téng yīn jiē wū chú.
山溜鸣庭际,藤阴接屋除。
hé láo yàn sān fú, fǔ yǎng jí qiū chū.
何劳厌三伏,俯仰即秋初。
韵脚: 拼音:fàn zú bù qiú yú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六鱼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饭 (形声。从食,反声。本义吃饭) 同本义 饭,食也。--《说文》 饭飱者三饭也。--《礼记·玉藻》 呼饭饮之。--《汉书·朱买臣传》 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 饭糗(干粮)茹草。--《孟子·尽心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尚能饭否;饭粥(吃粥);饭蔬(吃蔬菜) 给人喂饭或喂牲口 有一漂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楚辞·九章·惜往日》 又如饭牛(饲牛);饭僧(施舍饭食给僧人) 含。古代将米贝珠玉之类放 饭 fàn ⒈熟的谷物食品,多指大米饭这~好吃。这~好香哟! ⒉进食,定时吃的食品能~否?开~了。吃晚~了。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足zú ⒈脚~迹。手舞~蹈。 ⒉满,够量,充分满~。~够。充~。富~。 ⒊补上补~。以昼~夜。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可完成。 ⒌尽情地,尽量地他们~玩了半天。 ⒍值得不~为奇。微不~道。 ⒎够得上这本书~有八万字。 ⒏ 足jù 1.(今读zú)补足;凑满。 2.拥,增益。参见"足本"。 3.过分。参见"足恭"。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 衣)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姓 求 〈动〉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 求qiú ⒈寻找,想办法得到~解。~学。寻~。精益~精。上下~索。 ⒉恳请,乞助~人。~救。请~。乞~。 ⒊需要需~。要~。供~相应。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余,饶也。--《说文》 剩下;剩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余 剩下的,多余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注犹多也。” 父有余(余)财。--《吴仲山碑》 今也每食无余(余)。--《诗·秦风·权舆》 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余师(很多余地; 残留的; 余yú ⒈我,我的。 ⒉剩下的,多出的剩~。节~。多~。有~。~粮。不遗~力。 ⒊遗留,遗存城荒古迹~。 ⒋零数十~天。百~人。五里~。 ⒌后,以外业~。工作之~。 余yù 1.姓。见"余且"。 余xú 1.见"余吾"。 余tú 1.梼余,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