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P 菩提烦恼

"菩提烦恼"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3 09:38:31


简介: “菩提烦恼”出自元代山主的《临江仙》,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pú tí fán nǎo,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出处: 《临江仙》
内容:
万象分明时景现,寒光不用磨揩。
大千沙界尽融该。
清虚虽昧,一气贯三才。
高下岳渎平等相,毛鳞大小同阶。
凡心元是对贤胎。
菩提烦恼
朝代: 元代
分类: 临江仙
诗人: 山主
诗人:
翻译:

诗词:《临江仙·万象分明时景现》
朝代:元代
作者:山主

中文译文:
万象分明时景现,
寒光不用磨揩。
大千沙界尽融该。
清虚虽昧,
一气贯三才。
高下岳渎平等相,
毛鳞大小同阶。
凡心元是对贤胎。
菩提烦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景象清晰的画面,展示了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束缚的境界,以及对自然界和人心的深刻认识。

诗的开头写道“万象分明时景现”,表达了作者能够洞察万物的真相,看到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表象。接着说“寒光不用磨揩”,意味着纯净的光芒不需要外界的修饰,自然的本真就是最美的。

下面的两句“大千沙界尽融该,清虚虽昧,一气贯三才”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的理解和融入感。大千沙界指的是广阔的世界,而“尽融该”则表明作者将自己融入其中,与宇宙相通。清虚虽然在表面上被认为是模糊不清的,但实际上它贯穿着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共通性,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高下岳渎平等相,毛鳞大小同阶”借用了山川和鱼类的比喻,表达了一种平等和协调的观念。无论是高山还是深渊,无论是大鱼还是小鱼,它们在自然规律中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和作用,彼此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世界。

最后一句“凡心元是对贤胎,菩提烦恼”,表达了对人心的思考。凡心指的是普通人的心智状态,贤胎则指的是菩提心,即追求智慧和觉悟的心。诗中暗示了凡心本质上就是菩提心,只是被烦恼所遮蔽,需要超越烦恼的束缚,达到菩提的境地。

这首诗词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心的深刻洞察和思考,表达了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对智慧觉悟的追求。通过景物描写和比喻手法,诗中传递了一种平等、协调和超越烦恼的哲学思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wàn xiàng fēn míng shí jǐng xiàn, hán guāng bù yòng mó kāi.
万象分明时景现,寒光不用磨揩。
dà qiān shā jiè jǐn róng gāi.
大千沙界尽融该。
qīng xū suī mèi, yī qì guàn sān cái.
清虚虽昧,一气贯三才。
gāo xià yuè dú píng děng xiāng, máo lín dà xiǎo tóng jiē.
高下岳渎平等相,毛鳞大小同阶。
fán xīn yuán shì duì xián tāi.
凡心元是对贤胎。
pú tí fán nǎo,
菩提烦恼,
韵脚: 拼音:pú tí fán nǎo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菩〈名〉 菩提(音译)意为正觉。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 菩,梵言菩提,汉言王道。--《广韵》 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亦指树名,即菩提树 菩萨”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亦指人们崇拜的偶像;或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菩萨 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菩pú 菩bèi 1.香草名。

:提 di 用于提防”、提溜”等 提防 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水浒传》 提 〈动〉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同本义 提,挈也。--《说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抑》 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一贼提刀。--明·魏禧《大铁锥传》 椊下提殴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提竹筒丝笼。--《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拎,拿);提举(提而举之) 提 dī又见tí。 【提防】小心防备。 提tí ⒈悬空拿着~着。手~红灯。 ⒉由下往上~高。~升。~拔。 ⒊由后往前~前。~早。 ⒋取,取出~款。~货。 ⒌引起,说起,举出~起。~出。~名。~意见。 ⒍率领~兵。 ⒎舀取液体的工具油~。醋~。酒~。 ⒏汉字的一种笔形,由左下斜向右上(悖,即"挑"。 ⒐ ⒑ ⒒ ⒓ ⒔ ⒕ ①携带,用手提着。 ②照顾,提拔。 ③揭示要领。"提纲挈领"的简语。 ⒖ ⒗ 提dǐ 1.断绝。 2.掷击;投抛。 提chí 1.姓。春秋晋有提弥明。见《左传.宣公二年》。 提shí 1.朱提,汉代县名。在今云南省昭通市境。

:烦 (会意。从页,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烦,热头痛也。--《说文》 烦则喘喝。--《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 烦气为虫。--《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唐·杜甫《兵车行》 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左传·昭公元年》 又如心烦(心里烦躁);烦积(烦闷积郁);烦困(烦躁疲劳);烦怨(烦恼怨恨) 通繁”。烦琐;繁多 烦 fán ⒈急躁,苦闷~躁。~闷。心~。莫~恼。 ⒉多、乱、杂~琐。要言不~。~言饰辞,而无实用。 ⒊敬词。〈表〉请、托~劳。~托。麻~。相~。~大巫妪(大巫婆)为入报河伯。

:恼 (形声。从心,惱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同本义 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唐·卢仝《寄男抱孙》 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西游记》 又如恼聒(烦恼,恼恨);恼懆(烦恼忧愁);恼燥,恼躁(烦恼不安);恼悔(悔恨);恼闷(懊恼烦闷);恼烦(烦恼);恼懊(懊恼) 懊恼;烦闷 将终,无曾痛恼,但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陈书·姚察传》 又如恼恨恨(恼恨貌。愤怒怨恨);恼害(犹恼恨);恼忿忿(气呼呼,气冲冲);恼巴巴(气恼,恼怒);恼犯(触犯;激怒);恼燥(恼火);恼骂( 恼(惱)nǎo ⒈忿恨,发怒可~。~羞成怒。 ⒉忧愁,烦闷苦~。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