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榾柮烧残共画灰

"榾柮烧残共画灰"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2 19:48:16


简介: “榾柮烧残共画灰”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再次竹溪韵三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ǔ duò shāo cán gòng huà hu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再次竹溪韵三首》
内容:
健笔当年奡可排,岂知老挟病俱来。
芋梨煨熟曾分啖,榾柮烧残共画灰
伏壁尚堪传学者,虞廷犹记和康哉。
向时同辇诸君子,输与村翁早乞骸。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刘克庄
诗人介绍: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翻译:

《再次竹溪韵三首》是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健笔当年奡可排,
岂知老挟病俱来。
芋梨煨熟曾分啖,
榾柮烧残共画灰。
伏壁尚堪传学者,
虞廷犹记和康哉。
向时同辇诸君子,
输与村翁早乞骸。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刘克庄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诗中以竹溪为背景,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对友情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赏析:
首联"健笔当年奡可排,岂知老挟病俱来"表达了作者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认为自己的笔力能够排在众人之前,然而,岁月无情,老去和疾病也随之而来,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感到惋惜和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芋梨煨熟曾分啖,榾柮烧残共画灰"通过描绘食物和画作的消逝,进一步强调了岁月的不可挽回和物是人非的现实。芋梨煨熟、榾柮烧残,都是形容食物或艺术品的消逝,寓意着人事已非,一切都在流转中消逝。

下联"伏壁尚堪传学者,虞廷犹记和康哉"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友情的思考。尽管岁月已经过去,但仍然有一些知识和友情可以传承下去。伏壁指的是将书籍贴在墙上以便学习,显示出作者对于知识的珍视。虞廷则指虞集的廷试,这里表示文人士子对于友情和共同的经历的记忆和怀念。

最后两句"向时同辇诸君子,输与村翁早乞骸"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友人们的思念和怀念。同辇指的是同乘一辆马车,表示作者曾与这些君子们有过共同的经历和交往,而现在他们已经相继离世,作者感叹时光飞逝,向他们致以告别和追思。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和感慨,同时展示了对友情和文化传承的思考。通过对岁月的反思,诗人抒发了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于友情和文化传承的珍视和怀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jiàn bǐ dāng nián ào kě pái, qǐ zhī lǎo xié bìng jù lái.
健笔当年奡可排,岂知老挟病俱来。
yù lí wēi shú céng fēn dàn, gǔ duò shāo cán gòng huà huī.
芋梨煨熟曾分啖,榾柮烧残共画灰。
fú bì shàng kān chuán xué zhě, yú tíng yóu jì hé kāng zāi.
伏壁尚堪传学者,虞廷犹记和康哉。
xiàng shí tóng niǎn zhū jūn zǐ, shū yǔ cūn wēng zǎo qǐ hái.
向时同辇诸君子,输与村翁早乞骸。
韵脚: 拼音:gǔ duò shāo cán gòng huà huī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榾gǔ

:柮duò 1.见"榾柮"。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烧,爇也。--《说文》 雏烧。--《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 齐之北泽烧火。--《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白居易《卖炭翁》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资治通鉴》 又如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烧焚祭品);烧丹炼汞(道家用朱砂水银等物炼成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烧糊了卷子(喻外貌丑陋);烧埋钱(烧化埋葬死人的费用);烧冷灶 (敷衍不得时的人);烧利市(商人在开始营业时烧纸祭献福神);烧琴煮鹤(比喻糟蹋美 烧(燒)shāo ⒈使物体着火~ 火。燃~。 ⒉用热能使物体受热起变化~瓦。~饭。~汤。 ⒊烹饪方法之一炒煎~炸。蘑芋~鸭子。 ⒋发热,体温升高发~。高~。~退了。 ⒌用肥过多,致使植物枯萎、死亡~了秧蔸。 烧shào 1.放火烧野草以肥田。 2.泛指野火。 3.指彩霞。

:残 (形声。从歹)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残,伤也。--《苍颉篇》 昔智伯瑶残范中行。--《战国策·秦策》。注灭也。” 废为残贼。--《诗·大雅·民劳》 则汝残矣。--《战国策·齐策》。注坏也。” 凡二十七县残。--《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 张仪之残,樗里疾也。--《战国策·秦策》。注害也。” 放轼其君则残之。--《周礼·夏官》 残名以逞。--《左传·宣公二年》 又如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失);残心(残害人的心);残贼(杀害);残灭(残杀毁灭); 残 cán ①不完整~缺。 ②剩余的;快完了的~冬。 ③伤害;毁坏~害。 ④凶恶~忍、~酷。 【残杯冷炙】见【残羹冷炙】。 【残编断简】残缺不全的书籍。又作残篇断简、断编残简、断简残篇、断简残编。 【残羹】吃剩的酒食。残羹剩饭剩菜。冷炙已凉的烤肉。又作残杯冷炙。 【残骸】人或动物不完整的尸骨。借指残破的建筑物、机械、车辆等。 【残年】 ①指人的晚年风烛~。 ②一年将尽的时候。 【残篇断简】见【残编断简】。 【残渣余孽】比喻残存的坏人,未消灭干净的邪恶势力。 【残障】残疾。 【残照】落日的光。蚕家蚕、柞蚕等的统称。蚕丝是纺织绸缎的重要原料。 【蚕豆】豆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茎方中空,花白色有紫斑。种子供食用,茎杆作饲料或肥料『代从西域传入,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华中和华东。又叫胡豆。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一步步地侵占。惭羞愧大言不~。 【惭色】羞愧的表情。

:共 供奉 不共神祗。--《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 恭敬。通恭”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供给;供应。通供”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左传· 共gòng ⒈同,一样,一道~同。~性。~勉。同甘~苦。 ⒉总,合计总~。~计三十八元。 ⒊共产党的简称中~。俄~。 ⒋〈古〉通"恭"、"供"、"拱"。 共gǒng 1.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2.环绕。 3.法。 共gōng 1.供给;供应;供奉。 2.供职,奉职。 3.通"恭"。恭敬。 4.古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5.古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后为卫邑。 6. 谥号。 7.姓。春秋时有共华。见《左传.僖公十年》。 共hóng 1.大。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说文》 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 画壄分州。--《汉书·地理志上》 又如画野分疆(划分疆域而治);画土分贡(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天子划分封地给诸侯,诸侯定期向天子朝贡);画地(在地上画界线);画界(划定疆界) 绘画;作画 为蛇画足。--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善画者多工书。--蔡元培《图画》 善画者或兼 画(畫)huà ⒈图图~儿。宣传~。连环~儿。 ⒉描绘,写描~。绘~。~图表。~人物。~个圈儿。叫你~押。 ⒊汉字的一笔叫"一画""札"字是五画。 ⒋同"划"。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灰,死火余烬也。--《说文》 毋烧灰。--《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 火过为灰。--《字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白居易《卖炭翁》 纸灰之类。--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灰飞烟灭。--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又如灰灭(灰没。像灰烬般地被消灭);灰榇(盛放骨灰的木匣,亦指骨灰);灰罐(灰礶。盛墨的罐子);灰枵(灰烬和腐木。喻消亡);灰火(火灰);灰末(灰粉) 灰尘 灰huī ⒈物质燃烧后剩下的粉末草~。煤~。炭~。化为~烬。 ⒉尘土~尘。抹掉桌上的~。 ⒊特指石灰刷~浆。 ⒋消沉,失望心~意懒。切莫~心。 ⒌黑白之间的颜色~色。~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