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胙之茅土

"胙之茅土"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4:31:48


简介: “胙之茅土”出自宋代刘克庄的《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uò zhī máo tǔ,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出处: 《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
内容:
行藏自决于心,不消谋及门前客。
平生慕用,著书玄晏,挂冠贞白。
帝奖孤高,别加九锡,一筇双屐。
更赐之车服,胙之茅土,依稀在、槐安国。
频领竹宫清职。
仰飞仙、犹龙无迹。
与谁同去,挑包徐甲,负辕班特。
蹉过明师,且寻狎友,杜康仪狄。
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
朝代: 宋代
分类: 水龙吟
诗人: 刘克庄
诗人介绍: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翻译:

诗词《水龙吟》是刘克庄在宋代所作,与徐仲晦、方蒙仲两位友人合作。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藏自决于心,不消谋及门前客。
平生慕用,著书玄晏,挂冠贞白。
帝奖孤高,别加九锡,一筇双屐。
更赐之车服,胙之茅土,依稀在、槐安国。
频领竹宫清职。
仰飞仙、犹龙无迹。
与谁同去,挑包徐甲,负辕班特。
蹉过明师,且寻狎友,杜康仪狄。
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

诗意:
《水龙吟》表达了刘克庄的个人心境和追求。诗中主人公秉持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不受外界客人的干扰。他一生追求真理,著书立说,以崇高的品德和清白的心态行事。他获得了帝王的奖赏和尊崇,得到了各种荣誉和礼遇,但他仍然保持谦逊和淡泊的态度,像一位隐士一样生活在槐安国(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别称)。他经常被邀请担任清贵的职务,但他却仰望飞仙,与龙相似,无迹可寻。他不知道与谁共同前行,只带着一些行李,背负着特殊的责任。他曾经错过了一位明师,现在他寻找友人,品尝杜康美酒,享受狄仪之乐。他笑着感谢旷达的朋友,但在晚年时,他也不禁垂泪,聆听桓郎吹奏笛子。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和内心情感,展现了刘克庄追求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意志和执着。他在社会上获得了荣誉和地位,但他依然保持着清贫和贞白的品德,追求着更高的境界。诗中的槐安国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方,代表了他心中的理想乡土,同时也象征了他的精神家园。他虽然受到帝王的奖赏和尊荣,但他仍然对仙境和龙的追求心驰神往,希望达到更高的境界。他在行程中没有明确的伴侣,只带着一些行李,背负着特殊的责任,显示出他的独立和超脱。他曾经错过了一位明师,现在希望能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享受人世间的美好。最后,诗人用垂泪听桓郎吹奏笛子的场景,展现了主人公晚年的孤寂和感伤,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这首诗词的主题是追求真理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对清白品德和超脱世俗的追求。诗人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描绘了一个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人的形象,展示了他在社会中的奋斗和追求,以及对高尚境界的渴望。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íng cáng zì jué yú xīn, bù xiāo móu jí mén qián kè.
行藏自决于心,不消谋及门前客。
píng shēng mù yòng, zhù shū xuán yàn, guà guān zhēn bái.
平生慕用,著书玄晏,挂冠贞白。
dì jiǎng gū gāo, bié jiā jiǔ xī, yī qióng shuāng jī.
帝奖孤高,别加九锡,一筇双屐。
gèng cì zhī chē fú, zuò zhī máo tǔ, yī xī zài huái ān guó.
更赐之车服,胙之茅土,依稀在、槐安国。
pín lǐng zhú gōng qīng zhí.
频领竹宫清职。
yǎng fēi xiān yóu lóng wú jī.
仰飞仙、犹龙无迹。
yǔ shuí tóng qù, tiāo bāo xú jiǎ, fù yuán bān tè.
与谁同去,挑包徐甲,负辕班特。
cuō guò míng shī, qiě xún xiá yǒu, dù kāng yí dí.
蹉过明师,且寻狎友,杜康仪狄。
xiào xiè gōng kuàng dá, mù nián chuí lèi, tīng huán láng dí.
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
韵脚: 拼音:zuò zhī máo tǔ
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胙 (形声。从肉,乍声。本义祭祀用的肉) 同本义 胙,祭福肉也。--《说文》 夏曰福胙。--《尔雅》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左传·僖公九年》 彻王之胙俎。--《周礼·膳夫》。注主人饮食之俎皆为胙俎。” 祝凫已疵献胙。--《管子·小问》 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左传·僖公四年》 将军胙土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用五色土筑坛,一方一色,分封某方的诸侯,就用白茅包取某方的土,连同祭肉授给他,这就叫做胙土分茅”。)--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 又如胙肉(祭祀时供神的肉);胙侑(赐以祭肉, 胙zuò ⒈〈古〉祭祀用的肉。 ⒉赏赐。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茅 (形声。从苃,矛声。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 同本义 茅,菅也。--《说文》。按,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 藉用白茅。--《易·大过》 昼尔于茅。--《诗·豳风·七月》 祭祀共萧茅。--《周礼·甸师》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诗·小雅·白华》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 尔贡包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茅飞渡江;抱茅入竹;茅卜(古代卜法之一。琼茅是一种多年生的 茅、茆máo ⒈ ⒉

:土〈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 百谷草木丽乎土。--《易·彖传》 禹敷土。--《书·禹贡》 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周礼·大司徒》 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 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不若燔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土膏微润。--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又如土粉(粉刷墙壁用的白垩 土tǔ ⒈沙泥等的混合物~壤。沙~。泥~。粘~。积~成山。 ⒉地域国~。领~。 ⒊故乡,本地的~籍。~话。乡~。年老思~。~生~长。 ⒋民间生产的,出自民间的~产。~布。~专家。 ⒌不开通,不时兴~头~脑。~里~气。 ⒍五行(金木水火~)之一。 ⒎ ①世世代代居住在一定地方的人。 ②世居本地的人。 ⒏ ⒐ 土dù 1.根。《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陆德明释文"土,音杜……《韩诗》作杜,义同。《方言》云东齐谓根曰杜。"一说,指根之皮 。 2.通"杜"。古水名。 土chǎ 1.见"土苴"。 土tú 1.《字汇补.土部》"土门,北方之族也。"参见"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