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W 诬民断勿疑

"诬民断勿疑"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06:57:44


简介: “诬民断勿疑”出自宋代方回的《不寐十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ū mín duàn wù yí,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不寐十首》
内容:
竺国轮回说,诬民断勿疑
还知已死后,即是未生时。
六道何凭考,三身故强推。
反终更原始,不寐试深思。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方回
诗人介绍: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翻译:

《不寐十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以佛教的轮回思想为背景,探讨了生死、轮回和人生的意义。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不寐十首

竺国轮回说,诬民断勿疑。
还知已死后,即是未生时。
六道何凭考,三身故强推。
反终更原始,不寐试深思。

译文:

佛陀传授轮回之说,勿轻信人间谣言。
须知已过世之后,即为未来尚未到来之时。
六道轮回如何可凭证,三世轮回的理论却仍然强行推崇。
反思最终回归最初,对于无眠者而言,深思不已。

诗意:

这首诗以佛教的轮回思想为基础,探讨了生死和人生的意义。诗人提到了竺国轮回的教义,告诫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关于生死轮回的种种传言。他指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已经死去的人即将来临的人。诗人质疑六道轮回的真实性,认为无法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种说法。他进一步指出,三世轮回的理论被过度强调,而忽略了回归原始状态的可能性。最后,诗人提到深思不寐的状态,这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赏析:

《不寐十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而深刻的哲理。诗人运用了佛教的轮回思想,通过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诗中的"竺国轮回说"指代佛教的轮回教义,强调了不轻信世间的传言。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质疑六道轮回是否真实,并提出了回归原始状态的可能性。最后,诗人表达了他的深思不寐,这种状态象征着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入思考,也呼唤着读者去反思人生的意义。

《不寐十首》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表达方式,将佛教的轮回思想与对人生的思考相结合,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思考生死、轮回和人生本身的意义。这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思辨性,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的佳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ú guó lún huí shuō, wū mín duàn wù yí.
竺国轮回说,诬民断勿疑。
hái zhī yǐ sǐ hòu, jí shì wèi shēng shí.
还知已死后,即是未生时。
liù dào hé píng kǎo, sān shēn gù qiáng tuī.
六道何凭考,三身故强推。
fǎn zhōng gèng yuán shǐ, bù mèi shì shēn sī.
反终更原始,不寐试深思。
韵脚: 拼音:wū mín duàn wù yí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诬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 ;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王度《古镜记》 诬wū欺骗,捏造,陷害~赖。~告。~陷。~(污)蔑。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 民mín ⒈〈古〉指奴隶或没做官的众百姓。现指人民,即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基本成员拥政爱~。军~鱼水情。 ⒉指人或人群~众。居~。~族。 ⒊劳动大众的~歌。~间故事。 ⒋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农~。渔~。盐~。 ⒌非军事的~用。~航。 ⒍通"苠" ~高粱。 ⒎ ①指人民有管理国家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加强~主和法制建设。 ②根据大多数群众意愿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主气氛。~主作风。办事~主。 民mián 1.通"绵"。参见"民民"。 2.通"眠"。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断,截也。--《说文》 断木为杵。--《易·系辞下》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韩非子·说林下》 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韩非子·用人》 又如断梗(断枝。比喻飘泊无定;指微贱的东西);断金(同心协力,坚固难移);断袖(旧时指男宠;比喻友情深厚);断颡(断头;砍头);断袖之宠(男宠);断头话(决绝的话);断裳(截 断裳衣) 断开;断绝 断者架木通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切肉肉断而发 断 duàn ①长形东西从中截开折~、线~了。 ②断绝~水、关系~了。 ③戒除(烟酒)~烟。 ④判断;决断诊~、当机立~。 ⑤绝对~无此理。 【断编残简】见【残篇断简】。 【断层】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一种断裂构造。根据断层两侧相对移动的性质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断层面】两部分岩块作相对移动的断裂面。 【断层山】地壳断裂运动形成的块状山体。可分为地垒式断层山和掀斜式断层山。前者山坡为断层崖,后者山形不对称,断裂上升一侧为断层崖,另一侧为平缓山坡。又称断块 山。 【断层崖】〈地〉断层的上升盘突露地表而形成的悬崖。是由于断层线两边岩石受差别侵蚀形成的。断层崖因受垂直于断层面的流水侵蚀而形成v形谷。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悲痛或忧伤。 【断炊】没柴没米不能做饭。形容极为穷困。 【断断】绝对(多用于否定)~不能。 【断简残编】见【残篇断简】。 【断简残篇】见【残篇断简】。 【断交】绝交。常用于国际关系中。 【断句】古书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这里的句与现代的句不尽相同。 【断裂生殖】某些生物身体断裂后,每段均能生活,生长成新的个体,称为断裂生殖。 【断路】〈理〉电路断开,电流不能通过电路形成回路。断路时,电阻变成无限大,电流为零,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断然】 ①坚决的;果断的~措施。 ②绝对~不能。 【断头台】设于闹市街心,专用以斩杀犯人的平台。有机器铡刀斩杀和人工斩杀两种。常见于近代西欧各国,以英、法为多◇被废除。 【断弦】死了妻子。 【断线风筝】比喻一去就不再回来的人或物。 【断陷盆地】断块陷落形成的盆地。四周山地常常是高峻陡峭的断层陡崖,盆地底部多为冲积、湖积和洪积平原。如云南昆明的滇池。又称地堑盆地。 【断音】见【顿音】。 【断语】结论。 【断垣残壁】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 【断章取义】不顾别人文章或谈话的整体内容和精神,只孤立地截取其中个别的句段并按自己的意思加以发挥。

:兀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同本义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光秃(如毛发)的 蜀山兀。--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茫然无知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不够稳定 独立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 勿wù ⒈别,不要~动。请~吸烟。 ⒉不~许。守而~失。 勿mò 1.见"恤勿"。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疑,惑也。--《说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时至而疑。--《周书·王佩》 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自疑身外。--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疑思(疑虑);疑影(怀疑;疑团);疑猜(怀疑猜测);疑龊(疑惑);疑狐(怀疑;狐疑);疑念(因怀疑而思索 疑yí ⒈猜忌,不信~惑。~心。怀~。猜~。见~。~神~鬼。半信半~。 ⒉不分明,难于断定、难于解决的~问。~难。~案。 ⒊犹豫不决~行无成。~事无功。 疑níng 1.安定;止息。 2.凝聚;集结。亦指集结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