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铎挽不堪闻

"铎挽不堪闻"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20:00:12


简介: “铎挽不堪闻”出自宋代虞俦的《林子中知府挽诗》,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uó wǎn bù kān wén,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出处: 《林子中知府挽诗》
内容:
畴昔因难弟,夤缘幸识君。
宦途俱别日,苕水再披云。
劳苦惊多病,悲凉惜离群。
斗金峰下路,铎挽不堪闻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虞俦
诗人介绍: 虞俦,生卒年月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初进人太学,中进士。曾任绩溪县令,湖州、平江知府。庆元六年(1200)召入太常少卿,提任兵部侍郎。工诗文,著有《尊白堂集》24卷,清修《四库全书》收录其部分诗文。如其词《满庭芳》:色染莺黄,枝横鹤瘦,玉奴蝉蜕花间。铅华不御,慵态尽欹鬟。
翻译:

《林子中知府挽诗》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畴昔因难弟,夤缘幸识君。
宦途俱别日,苕水再披云。
劳苦惊多病,悲凉惜离群。
斗金峰下路,铎挽不堪闻。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与知府在林中重逢的情景。诗人在过去因为困难而与知府生分,幸运的是命运让他们再次相识。他们在宦途中分别的日子里,都经历了辛劳与疾病的折磨,感到悲凉并惋惜与离群的境遇。在金峰下的路上,诗人以铎声为喻,表达了对知府的悲痛追思。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知府的挽歌,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诗人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两人因困难而分离,又在某个时刻重逢的情景。他们共同经历了苦难与挫折,使他们对彼此的交情更加深厚。诗人以"苕水再披云"来形容再次见面的喜悦,同时也暗示两人曾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他们的宦途使他们的友情更显珍贵,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悲凉。最后,诗人以"斗金峰下路,铎挽不堪闻"来表达对知府的哀思,铎声传达了他对友谊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悲伤。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友情、离别和人生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它通过描写个人经历中的情感起伏,触发读者对友情和生活的思考。诗人虞俦以独特的词语选择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敏感和对友情的深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hóu xī yīn nàn dì, yín yuán xìng shí jūn.
畴昔因难弟,夤缘幸识君。
huàn tú jù bié rì, sháo shuǐ zài pī yún.
宦途俱别日,苕水再披云。
láo kǔ jīng duō bìng, bēi liáng xī lí qún.
劳苦惊多病,悲凉惜离群。
dòu jīn fēng xià lù, duó wǎn bù kān wén.
斗金峰下路,铎挽不堪闻。
韵脚: 拼音:duó wǎn bù kān wén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二文  (仄韵) 去声十三问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铎 (形声。本义大铃) 同本义 铎,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说文》 徇以木铎。--《周礼·小宰》 告寡人以事者,击铎是也。--《淮南子·泛论》 又如铎语(祭祀神灵时,用铎声节歌舞以祭);铎头瘟(呆瘟神) 挂在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 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洛阳伽蓝记》 铎 刺;啄 你还把热舌头铎我!--《西游记》 铎 duó古代宣布政令或战事时用的大铃。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或輓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 娄敬脱輓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悼念死者 挽wǎn ⒈设法扭转局势使变好或复原~救。力~狂澜。 ⒉拉,牵引~弓。~车。 ⒊哀丧,悼念~词。哀~。 ⒋通"绾"。卷起。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堪〈名〉 (形声。从土,甚声。本义地面高起) 同本义 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说文》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庄子·大宗师》 又如堪岩(山形幽深) 指天道 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淮南子·天文》。许君注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 屡堪舆以壁垒兮。--扬雄《甘泉赋》。注天地总名也。” 倏然堪舆变。--陆龟蒙、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 又如堪舆(天地;风水,亦指风水先生);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 堪kān ⒈忍受,经得起难~。不~回首。疲惫不~。 ⒉能够,可以~当重任。不~设想。真~托生死。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 闻wén ⒈听耳~目睹。~过则喜。~风而起。 ⒉消息,听说的,听见的新~。奇~。~所未~。 ⒊出名,有名望~人。~名。 ⒋名声丑~。令(好的)~。 ⒌知识见~。博~强志(记)。 ⒍用鼻子嗅~着烟味。~到香味。 闻wèn 1.声誉,名声。 2.通"问"。慰问。 3.通"问"。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