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L 滤泉去泥沙

"滤泉去泥沙"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0:59:35


简介: “滤泉去泥沙”出自唐代孟郊的《送超上人归天台(一作送天台道士)》,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ǜ quán qù ní shā,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出处: 《送超上人归天台(一作送天台道士)》
内容: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孟郊
诗人介绍: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翻译:

中文译文:
送超上人返回天台山(也称送天台道士)
天台山最高,行走于红霞之上。
如何能使心静下来,除去山上虚幻的花朵。
如何能使心灵纯净,过滤泉水中的泥沙。
灵境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万松树没有一棵歪斜的。
在月亮中感受到内心的亲近,在云外远离尘俗的纷扰。
山兽保护着方丈,山猿恭敬地托起袈裟。
留下身体,却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他们嘲笑我追求虚名的浮华。

诗意:
这首诗意境高远,通过描绘天台山的景色和修行道士的修行境界,表达了追求心灵宁静、远离尘俗的真正自由的理念。作者通过山水景色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纯净,同时也批判了追求虚名、功利的态度。

赏析:
1. 诗人通过描绘天台山的景色,如红霞、万松等,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美。同时,以天台山为象征,表达了远离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意境。
2. 诗中通过“除妄花”、“滤泉去泥沙”的表达,寓意去除虚幻的欲望和纷扰,追求纯净的修行之路。
3. 诗中以“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来暗示着修行者受到山林动物的尊敬和庇佑,表达了净化心灵、修得真正自由的境界。
4. 诗的最后一句话“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表达了超上人对追求虚名的批判,嘲笑那些拘泥于外在名利的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修行者的修行境界,寓意高远,以简洁而精练的词句表达了远离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理念。通过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纯净的描绘,以及对虚名和功利的批判,传达了一种追求真正自由与内心宁静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tiān tāi shān zuì gāo, dòng niè chì chéng xiá.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hé yǐ jìng shuāng mù, sǎo shān chú wàng huā.
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hé yǐ jié qí xìng, lǜ quán qù ní shā.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líng jìng wù jiē zhí, wàn sōng wú yī xié.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yuè zhōng jiàn xīn jìn, yún wài jiāng sú shē.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shān shòu hù fāng zhàng, shān yuán pěng jiā shā.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yí shēn dú de shēn, xiào wǒ qiān míng huá.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韵脚: 拼音:lǜ quán qù ní shā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滤(瀡)lǜ使液体、气体通过布、纸、沙等,除去其中的杂质、毒气等过~。

:泉〈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本义泉水) 同本义 泉,人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字亦作洤。--《说文》 如彼泉流。--《诗·小雅·小昮》 泉之竭矣。--《诗·大雅·召昮》。传泉水从中以益者也。” 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酿泉为酒。--宋·欧阳修《醉翁事记》 泉香而酒洌。 泉而茗者。--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有泉可汲。--明·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温泉;矿泉;清泉;泉根(泉源);泉脉(地下伏流的泉水);泉涌(泉川喷涌);泉鱼(渊鱼);泉绅(从高山上飞泻下来的泉 泉quán ⒈从地下涌出来的水~水。温~。甘~。喷~。 ⒉水源~源。源~。 ⒊〈古〉一种钱币名~币。

:去〈动〉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本义离开) 同本义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魏禧《大铁椎 去qù ⒈离开~职。离~。就~。 ⒉前往,由此到彼~学校。从成都~上海。快给他~封信。 ⒊距,距离,差别此~那儿有两公里。相~甚远。 ⒋除掉,放弃,减掉~掉。除~。减~。 ⒌已过的过~的。特指刚过的一年~冬。~年。 ⒍失掉大势已~。 ⒎在动词前〈表〉去做或要做~杀鸡。明天~买鞋。 ⒏在动词后〈表〉趋向或持续下~。出~。让他说~。照常做~。 ⒐扮演(戏曲里角色)你~演书生。 ⒑ ⒒ ⒓ 去jǔ 1.收藏。 去qū 1.驱逐。

:泥〈名〉 (形声。从水,尼声。本义泥水) 中国古水名,泾水支流,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流马连河 泥,泥水也。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亦曰白马水。一名东河。--《说文》 北地郡 郁郅县,泥水出北蛮夷中。--《汉书》 泥土;泥巴 厥土惟涂泥。--《书·禹贡》 致远恐泥。--《论语》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泥中死者。--《资治通鉴》 又如泥木(土木);泥水(带泥土的水);泥牛(即土牛);泥冈子(土山冈);泥坂(土坡);泥灰(灰土);泥尘(尘土 泥ní ⒈土和水混合的东西烂~。稀~。 ⒉像泥的东西印~。枣~。土豆~。 ⒊ ①有烂泥不好走路途~泞。 ②淤积的烂泥深陷~泞。 泥nì ⒈涂抹~灶。~墙壁。 ⒉固执,死板,行不通拘~。~古。致远恐~。 ⒊软求,缠住不放~他沽酒拔金钗。 泥nǐ 1.见"泥泥"。 泥niè 1.通"涅"。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矾石。 2.通"涅"。染黑。参见"泥而不滓"。 泥nìng 1.见"泥母"。

:沙〈名〉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同本义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 沙shā ⒈沙子,砂子,极细碎的石粒~石。~滩。泥~子。 ⒉像~子的~糖。~布§豆~。 ⒊声音发哑(不清脆、不响亮)~哑。~声。 沙shà淘汰,使清除~汰。将豆里的石子~掉。 沙suō 1.通"娑"。婆娑。谓盘旋飞舞。 2.通"挲"。摩挲。谓以手搓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