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Q 迄今之陈迹

"迄今之陈迹"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5:12:02


简介: “迄今之陈迹”出自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一元吟》,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ì jīn zhī chén jī,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
出处: 《皇极经世一元吟》
内容: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
日月如磨蚁,徃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月二万,九千馀六百。
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
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邵雍
诗人介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翻译:

《皇极经世一元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
日月如磨蚁,徃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月二万,九千馀六百。
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
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天地间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作者通过描绘天地、日月和岁月的运行,强调了宇宙和时间的庞大无边,人类的认知难以洞察其精妙。然而,作者通过一元之言,即一种简明的道理,认为人们仍然可以理解其中的奥秘。诗词最后提到了历史上的治乱和盛衰,指出了这些事件在方策(政治决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作者自称能够贯通这些事理,仿佛亲历其间。

赏析:
《皇极经世一元吟》这首诗词展现了邵雍深邃的思想和对宇宙和历史的思考。诗词以宏观的视角描绘了天地、日月和岁月的巨大运行,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通过这种描绘,邵雍表达了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渺小和难以理解之情。然而,他又通过一元之言,表示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简单的道理去理解宇宙和历史的运行规律,以及其中的治乱和盛衰。

诗词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天地如盖轸"、"日月如磨蚁",以及大量的数字描述,如"一十月二万,九千馀六百"。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诗词的气势和震撼力。同时,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整体上,《皇极经世一元吟》这首诗词展现了邵雍对宇宙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认知能力和道理智慧的探索。它给人一种宇宙和历史的壮丽景象,同时又表达了人们能够通过简明的道理去理解其中奥秘的信念。这使得这首诗词成为宋代哲学诗歌的一部代表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tiān dì rú gài zhěn, fù zài hé gāo jí.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
rì yuè rú mó yǐ, wǎng lái wú xiū xī.
日月如磨蚁,徃来无休息。
shàng xià zhī suì nián, qí shù nán kuī cè.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
qiě yǐ yī yuán yán, qí lǐ shàng kě shí.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yī shí yuè èr wàn, jiǔ qiān yú liù bǎi.
一十月二万,九千馀六百。
zhōng jiān sān qiān nián, qì jīn zhī chén jī.
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zhì luàn yǔ fèi xìng, zhe jiàn yú fāng cè.
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
wú néng yī guàn zhī, jiē rú shēn suǒ lì.
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
韵脚: 拼音:qì jīn zhī chén jī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迄〈动〉 (形声。从辵,乞声。本义到;至) 同本义 迄,至也。--《说文新附》 以迄于今。--《诗·大雅·生民》 迄于天下。--《国语·周语下》 吴获迄古。--《楚辞·天问》 声教迄于四海。--《汉书·艺文志》 降周迄孔。--《汉书·扬雄传》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迄今盛行。--蔡元培《图画》 自皇古迄今。-- 又如迄至(至,到) 迄 〈副〉 竟,毕竟,终究 迄无成功。--《后汉书·孔融传》 迄无济。 迄qì ⒈至,到~今为止。 ⒉毕竟,终究~无效果。

:今 (会意。从佶亼。本义现在) 同本义 今,是时也。--《说文》 今,时辞也。--《苍颉篇》 迨其今兮。--《诗·召南·摽有梅》 于今三年。--《诗·豳风·东山》 吾今召君矣。--《史记·汲郑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燕策》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今其室十无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今之高爵显位。--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今 今jīn现在,现代,跟"古"相对~时。~日。~年。从~天起。古为~用。~昔对比。~非昔比。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陈 (形声。从阜,从木,申声。本义地名。古宛丘地,春秋时陈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引申为姓氏) 古国名 陈,宛丘,舜后妫(畧??))满之所封。--《说文》 陈,颛顼之族也。--《左传·昭公八年》 陈朝 战阵;行列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史记·李将军列传》 姓 陈 陈设,陈列 陈,列也。--《广雅》 陈,布也。--《玉篇》 展

:迹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急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纪声响)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 迹(踖、蹟)jì ⒈脚印留有足~。寻觅踪~。〈引〉留下的印子,或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多指建筑或器物)痕~。保存遗~。保护古~。 ⒉重要的,奇特的事情事~。奇~。 ⒊ 迹jī 1.脚印;足迹。 2.痕迹。 3.指手迹。 4.形迹;行动。 5.业绩;事迹。 6.追踪;追寻。 7.至;蹈。 8.遵循;仿效。 9.考核;推究。 10.量词。相当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