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W 伍胥忿怒三闾怨

"伍胥忿怒三闾怨"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22:16:16


简介: “伍胥忿怒三闾怨”出自宋代柴望的《范蠡》,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ǔ xū fèn nù sān lǘ yuàn,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出处: 《范蠡》
内容:
五月菰蒲八月秋,年年清酒酹江头。
伍胥忿怒三闾怨,争似鸱夷一钓舟。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柴望
诗人介绍: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翻译:

《范蠡》是宋代诗人柴望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五月的菰蒲,八月的秋天,
每年都在江头饮清酒。
伍胥愤怒,三闾深怨,
何如比拟鸱夷一人垂钓。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范蠡的形象和他在江头垂钓的情景。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也是一个善于钓鱼的智者。诗中通过对五月的菰蒲和八月的秋天的描述,表现了范蠡在自然环境中静静垂钓的景象。诗人通过对伍胥的忿怒和三闾的怨恨的提及,暗示了范蠡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境界。最后,诗人用鸱夷(指范蠡)垂钓的形象来对比伍胥和三闾,强调了范蠡的独特智慧和超凡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刻画出了范蠡的形象和他追求宁静自在的境地。通过描绘五月的菰蒲和八月的秋天,诗人营造了一种宁静、静谧的氛围,与范蠡垂钓的境界相呼应。伍胥和三闾的忿怒和怨恨,与范蠡超然物外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范蠡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品质。最后一句以鸱夷垂钓的形象作为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范蠡的独特性和他与众不同的智慧。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表达了对范蠡智慧和超凡境界的赞美,以及对宁静淡泊生活价值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wǔ yuè gū pú bā yuè qiū, nián nián qīng jiǔ lèi jiāng tóu.
五月菰蒲八月秋,年年清酒酹江头。
wǔ xū fèn nù sān lǘ yuàn, zhēng shì chī yí yī diào zhōu.
伍胥忿怒三闾怨,争似鸱夷一钓舟。
韵脚: 拼音:wǔ xū fèn nù sān lǘ yuàn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四愿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伍 (会意。从人,从五。五人为伍。本义五人构成一个集体) 同本义 伍,行伍。--《广韵》 五人为伍。--《管子·小筐》 会其什伍而教之道义。--《周礼·天官·宫正》 先偏后伍。--《左传·桓公五年》 林不狃之伍。--《左传·哀公十一年》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 全伍为上。--《墨子·公输》 破伍次之。 又如伍伯(即伍长。古军队中五人为伍,一伍之长称伍长);伍什(指部队);伍老(伍长);伍壮(指乡武装丁壮);伍部(伍长);伍乘(同乘共伍的士卒) 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伍 wǔ ⒈"五"的大写。 ⒉〈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一伍。〈引〉军队队~。入~。退~。 ⒊〈古〉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一伍。 ⒋同类,一伙羞与为~。

:胥 (形声。从肉,疋声。本义蟹酱) 同本义 胥,蟹醢也。--《说文》 青州之蟹胥。--《周礼·庖人》注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释名》 共祭祀之好胥。--《周礼》 片刻,一会儿 胡蝶胥也。--《列子·天瑞》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庄子》 胥 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古代掌管捕捉盗贼的小官吏◇作偦” 里胥猾黠。--《聊斋志异·促织》 就老胥而问。--清·方苞《狱中杂记》 部中老胥。 胥某谓曰。 胥某笑曰。 又如胥里(乡里小吏);胥役(胥吏与差役 胥xū ⒈都,全~备。民~傚矣(傚效法)。 ⒉〈古〉小官吏~吏。里~(一里之长)。钞~(管抄写的小官)。

忿 :忿〈动〉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忿,悁也。--《说文》 忿,怒也。--《广雅》 君子以惩忿窒欲。--《易·象传》 身有所忿窒。--《礼记·大学》 惩违改忿兮。--《楚辞·怀沙》。注恨也。” 忿慳之气。--《庄子·达生》 忿,恨也,怒也。--《玉篇》 伯主约而不忿。--《战国制·秦策》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忿恨(愤怒怨恨);忿气(气愤;生气);忿怒(愤怒);忿疾(愤怒厌恶) 忿 fèn怒,怨恨,生气~怒。~恨。不胜其~。~ ~(也写作"愤愤")不平。

:怒〈动〉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怒,恚也。--《说文》 怨而不怒。--《国语·周语》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邶风·柏舟》 驴不胜怒。--唐·柳宗元《三戒》 吏呼一何怒。--唐·杜甫《石壕吏》 王怒。--晋·干宝《搜神记》 又 瞋目大怒。 又如怒烘烘(怒哄哄,怒叿叿,怒吽吽。怒气冲冲的样子);怒恶(噆怒,发恨);怒心(愤怒之心);怒忿(气愤);怒恚(愤怒);怒猊(愤怒的狮子);怒恼(恼怒);怒愤(愤怒);怒噪(愤怒 喧哗) 谴责 若不可教,而后怒之。--《礼记·内则 怒nù ⒈生气,气愤~责。大~。愤~。忿~。~不可遏。 ⒉气势强盛~吼。~潮。鲜花~放。 ⒊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闾 (形声。从门,吕声。本义里巷的大门) 同本义 闾,里门也。--《说文》 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公羊传》 便旋闾阎。--张衡《西京赋》 门闾无关。--《吕氏春秋·仲夏》 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汉书·陈胜传》 又如倚闾而望;闾阋(指内部斗争);闾墓(里巷和墓道的大门);闾闬(里巷的门) 里巷 闾,里也。--《广雅·释宫》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吕氏春秋·期贤》 违郢都之旧闾兮。--《楚辞·刘向·九叹·思古》 又如闾吏(里巷小吏);闾陌(里巷);闾社(闾里乡社);闾肆(街 闾lǘ ⒈〈古〉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比,五比为~。 ⒉里巷的门倚~而望。 ⒊里巷穷~漏屋。 ⒋

:怨 (形声。从心,夗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怨,恚也。--《说文》 曰怨乎。--《论语》。皇疏恨也。” 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贾子道术》 不怨人取之。--《淮南子·说山》 天子甚怨。--《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怨恶其君。--清·黄宗羲《原君》 怨颇兴。--清·张廷玉《明史》 怨愤所积。--孙文《序》 又如怨怅(怨畅。怨恨);怨谤(怨恨诽谤);怨恶(怨恨憎恶);怨艾(悔恨自己的错误);怨詈(怨恨并咒骂);恩怨(恩惠和仇恨);宿怨(旧有的怨恨);怨痛(怨恨哀痛) 责怪; 怨yuàn ⒈不满,责备~言。莫~他。劳而不~。~天者无识。 ⒉仇恨~恨。恩~分明。 ⒊ 怨yùn 1.蕴藏,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