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W 伪心感咎证

"伪心感咎证"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30 17:32:32


简介: “伪心感咎证”出自宋代方回的《朱桥早行》,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ěi xīn gǎn jiù zhèng,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
出处: 《朱桥早行》
内容:
田间夜打稻,茅茨耿明灯。
客行过篱外,吠犬似可憎。
放马啮露草,小憩寒塘塍。
坐念今民间,贪吏无与绳。
幸此岁稍稔,庶足供科徵。
不然岂不窘,况乃军旅兴。
往者孰柄国,未谓杞遽崩。
伪心感咎证,水旱常频仍。
兹独有年屡,天仁良可凭。
缓辔忽得句,数星陂水澄。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方回
诗人介绍: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翻译:

《朱桥早行》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诗人描绘了清晨离开朱桥的场景,通过描写田间夜晚打稻、茅茨亮起的明灯,以及客人路过篱笆外被狗吠的情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和宁静。

诗中提到了放马啮露草、小憩寒塘塍,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诗的真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而在这样宁静而美好的环境中,诗人坐下来思考当下的社会状况,抨击了贪吏的存在。他希望今年的收成能够供给科举的征召,以期望能改变当下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接下来,诗人转向了国家的命运。他认为过去的统治者是谁掌握国家的命脉并不重要,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杞国突然崩溃的情况。他呼应了当时社会上对于政府腐败和天灾频繁的抱怨,强调了诗中所提到的天仁,即上天的仁慈,是可以依靠的。

最后,诗人回到了自己的旅途中。他在行驶中放慢了车速,突然领悟到了一句诗句。他看到天空中星星的倒影在陂水中清晰可见,这呼应了他内心的明亮和思考的启示。

整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意境。然后,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对社会现状和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希望。这首诗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又有对人们内心追求美好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关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tián jiān yè dǎ dào, máo cí gěng míng dēng.
田间夜打稻,茅茨耿明灯。
kè xíng guò lí wài, fèi quǎn shì kě zēng.
客行过篱外,吠犬似可憎。
fàng mǎ niè lù cǎo, xiǎo qì hán táng chéng.
放马啮露草,小憩寒塘塍。
zuò niàn jīn mín jiān, tān lì wú yǔ shéng.
坐念今民间,贪吏无与绳。
xìng cǐ suì shāo rěn, shù zú gōng kē zhēng.
幸此岁稍稔,庶足供科徵。
bù rán qǐ bù jiǒng, kuàng nǎi jūn lǚ xìng.
不然岂不窘,况乃军旅兴。
wǎng zhě shú bǐng guó, wèi wèi qǐ jù bēng.
往者孰柄国,未谓杞遽崩。
wěi xīn gǎn jiù zhèng, shuǐ hàn cháng pín réng.
伪心感咎证,水旱常频仍。
zī dú yǒu nián lǚ, tiān rén liáng kě píng.
兹独有年屡,天仁良可凭。
huǎn pèi hū dé jù, shù xīng bēi shuǐ chéng.
缓辔忽得句,数星陂水澄。
韵脚: 拼音:wěi xīn gǎn jiù zhèng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四敬  (仄韵) 去声二十五径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伪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为,为亦声。本义欺诈) 同本义 伪,诈也。--《说文》。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 无或诈伪淫巧。--《礼记·月令》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篇》 又如伪诈(欺诈);伪怠(欺诈懈怠);伪服(骗居尊位);伪人(伪夫。伪善、诈伪之人);伪巧(诈伪奸滑);伪臣(诈伪之臣);伪民(诈伪的人);伪行(诈伪的行为) 人为;矫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伪装;假装 然则舜伪喜者与?--《孟 伪(偽、僞)wěi ⒈假,不真实~装。~科学。~劣产品。去~存真。 ⒉诡诈,不诚实奸~。虚~。 ⒊非法的窃取政权而不为人民承认的~总统。~政府。 伪é 1.通"讹"。改变;变化。 2.通"讹"。错误;差错。参见"伪谬"。 3.通"吪"。动。 伪guì 1.钱币。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靋,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胕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心xīn ⒈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脏器~脏。 ⒉习惯上将思想的器官和思念、感情等都说成"心"~思。~情。~得。热~。谈~。开~(欢乐)。用~学习。一~一意。无贪财之~。 ⒊中央,居中的中~∷~∮~。圆~。 ⒋星宿名,也叫"商"。二十八宿之一。 ⒌ ⒍ ⒎ ⒏ ①气量,胸襟。 ②志向,抱负。 ⒐ ①感觉、情绪、思维等活动的总称。 ②人的想法、内心活动情况他的~理状态好吗? ⒑ ①出自内心的,真心实意~腹话。 ②〈喻〉要害,严重~腹之患。 ③〈喻〉亲信的人这人是他的~腹。 ⒒ ⒓ ⒔ ①做了坏事或错事常常惊怕做贼~虚。 ②气馁,缺乏自信。

:感〈动〉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 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感应,影响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 感gǎn ⒈觉得~到头痛。 ⒉外界事物在意识、情绪上引起的反映~触。~概。~动。~化。读后~。 ⒊心情,情绪~情。情~。自信~。百~交集。 ⒋染上,遭受偶~风寒。 ⒌〈表〉谢意~谢。~恩。 ⒍ ①外界事物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直接反应我有点冷的~觉。 ②觉得我~觉很幸福。 ⒎ ①指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又称"普通感冒"。 ②流行性感冒(流感),因感染病毒引起。 ⒏ 感hàn 1.通"撼"。摇动。 2.通"憾"。怨恨;遗憾。 3.见"感忽"。

:咎 (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同本义 咎,灾也。--《说文》 弃宝者必离其咎。--《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贾谊《吊屈原赋》 又如咎征(天降灾祸的征验);咎有应得(罹祸受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完全应得的);咎戒(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 过失,罪过 无咎者,善补过也。--《易·系辞》 其作汝用咎。--《书·洪范》。疏咎是过之别名。” 微我有咎。--《诗·小雅·伐木》 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咎戾(罪过); 咎jiù ⒈过失,罪过~在人怨。~由自取。 ⒉凶,灾祸有~。休~(吉凶)难料。 ⒊归罪,处分既往不~。贪官必~。 咎gāo 1.通"皋"。指虞舜的贤臣咎繇,即皋陶。 2.见"咎鼓"。

:证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证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譪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 证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同本义 譪,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 证(譪)zhèng ⒈以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人。~物。~明。~实。~几何题。 ⒉凭据,帮助断定的东西~据。物~。居民身份~。 ⒊"譪"另见症(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