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词语 Q 潜包

潜包的意思,潜包的解释

更新时间:2024-06-03 06:59:51


词语 潜包
详细解释 1.亦作"潜包"。亦作"潜苞"。 2.犹包藏。
反义词
同义词
"潜"开头的词语 潜踤 :1.暗藏;暗留。
潜总 :1.暗中聚集。
潜踪隐迹 :1.隐蔽踪迹。
潜踪蹑迹 :1.谓藏匿行踪。
潜踪匿影 :1.隐蔽踪迹。
潜踪 :1.隐蔽踪迹。 2.指潜逃。
潜转 :1.谓在内部圆转回旋。
潜注 :1.暗流。
潜住 :1.犹躲藏。
潜志 :1.专心致志。
"包"结尾的词语 针线包 :1.放置针﹑线等缝补用物的包。
毡包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2.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
扎包 :1.捆在腰间的长布。
沾包 :1.方言。受连累。
邮包 :1.由邮电局寄递的包裹。。亦指装着邮件的包裹。
熊包 :1.方言。无用的人;傻瓜。
盐包 :1.成包的盐。
烟荷包 :1.亦作"烟荷包"。 2.装烟丝用的小袋子。
烟袋荷包 :1.亦作"烟袋荷包"。 2.系在烟管上用以盛放烟丝的袋子。
玄包 :1.深藏。
"潜"开头的成语 潜踪隐迹 :指隐蔽踪迹。
潜踪蹑迹 :指藏匿行踪。
潜踪匿影 :隐蔽踪迹。
潜移默转 :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同潜移默运”。
潜移默运 :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潜移默化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移默夺 :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
潜移嘿夺 :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同潜移默夺”。
潜移暗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潜休隐德 :指隐藏美德。
"包"结尾的成语 无所不包 :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酒囊饭包 :讥讽无能的人,只会吃喝,不会做事。
兼容并包 :容容纳;包包含。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
释意: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潜,涉水也。--《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 潜龙。--《易·乾龙》 潜虽伏矣。--《诗·小雅·正月》 游鱼潜绿水。--曹植《情诗》 沈潜相克。--《书·洪范》 潜龙腾渊。--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潜水 隐藏 潜服贼器不入宫。--《周礼·阍人》 潜醢以食夏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又 潜避两炮台中。 又 潜(潛)qián ⒈在水面之下活动~水。~泳∷~艇。 ⒉隐蔽,隐藏的~伏。~在。挖掘~力。 ⒊秘密地,偷偷地~逃。~移默化。 ⒋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召南·野有死麕》 草木渐包。--《书·禹贡》 包有鱼。--《易·姤》 包之以虎皮。--《礼记·乐记》 又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 包含,包容。里面含有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李朝威《柳毅传》 皆包在诸谷中。--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把小费包在内;包函(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饰;遮盖;原谅,宽容) 包围。四面围住 包 bāo ①用纸、布等裹东西~杂志。 ②裹好了的东西邮~。 ③装东西的口袋背~。 ④量词一~糖。 ⑤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身上起了一个~。 ⑥毡制的圆顶帐篷蒙古~。 ⑦围绕从两面~抄过去。 ⑧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含。 ⑨承担任务并负责完成承~。 ⑩担保~您满意。(11)约定专用~车、~厢。(12)姓。 【包庇罪】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作假证明,帮助其掩盖罪行,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事先有通谋的,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包藏祸心】心里暗藏着坏念头。又作包藏奸心。 【包藏奸心】见【包藏祸心】。 【包产到户】中国实施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之一。一般以户为单位,根据承包的土地、生产工具、技术及劳动力等条件制订出产量指标并负责完成。 【包涵】请人原谅的客套话招待不周,请诸位~。 【包揽】包揽过来,全部承担~一切。 【包罗万象】包容一切。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展览会可真是~,无所不有。 【包容力】承受力。 【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辖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在土默川和后套平原之间。是全区经济中心。工业以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有草原 钢城之称。 【包厢】某些影剧院设在楼上的单间席位,一间有几个位置。 【包拯】(999-1062)北宋大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曾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事,三司使等。为官清廉,执法严正,不避权贵◇世称为 包青天。有《包孝肃奏议》。 包páo 1.通"庖"。厨房。 2.通"匏"。参见"包瓜"。 包fú 1.包来,地名,春秋时莒邑,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包丘,复姓。亦作"苞丘",即浮丘。楚有包丘子,与李斯同事荀卿。见汉桓宽《盐铁论.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