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词语 L 卢森堡

卢森堡的意思,卢森堡的解释

更新时间:2024-06-02 14:55:05


词语 卢森堡
详细解释 ①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后移居德国,参加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沙文主义,参加创立斯巴达克同盟。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反对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的叛变,参与创建德国共产党。次年1月被社会民主党右翼政府杀害。②西欧内陆国。面积2586平方千米。人口4066万(1995年)。首都卢森堡。境内多丘陵,经济发达。钢铁工业和金融业为两大经济支柱。
反义词
同义词
"卢"开头的词语 卢雉 :1.古代樗蒲戏中两种贵采之名。 2.泛称掷骰赌博为"卢雉"。
卢至 :1.[梵rucika]佛名。即楼至佛,意为爱乐。佛教谓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佛。 2.佛经中的人名。相传有卢至长者,贪财吝啬,后受佛指点,弃财皈依,因缘成佛。见《卢至长者因缘经》。明徐复祚撰《一文钱》杂剧即据此敷演而成。
卢永祥(1867-1933) :皖系军阀。山东济阳人。曾任北洋军师长和淞沪护军使。1919年任浙江督军,后改称浙江军务善后督办。1924年在江浙战争中被齐燮元击败。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苏皖宣抚使,借奉系兵力驱逐齐燮元,不久又被奉系排挤下台。
卢医 :1.春秋时名医扁鹊的别称。 2.泛称良医。
卢燕(1927- ) :电影演员。广东人。女。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交通大学学习。1947年移居美国,先后就读于夏威夷大学和巴沙甸那戏剧学院。1958年在好莱坞从影。1967年回香港。因主演《董夫人》、《十四女英豪》、《倾国倾城》,三次获金马奖。曾在美国创设卢燕影视公司。
卢行者 :1.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慧能俗姓卢,剃度前曾在黄梅山五祖弘忍门下为行者,故称。
卢王 :1.初唐文学家卢照邻与王勃的并称。
卢瞳 :1.黑眼珠。
卢思道(535-586) :隋代诗人。字子行,范阳涿(今属河北涿州)人。曾出仕北齐、北周。入隋后官至散骑侍郎。其诗长于七言,善于用典。有《从军行》等名篇◇人辑有《卢武阳集》。
卢矢 :1.黑色箭。
"堡"结尾的词语 障堡 :1.边塞险要处防御用的城堡。
寨堡 :1.清朝办团练时所建的据点。
砦堡 :1.用于防御的军事建筑物。
土木堡 :1.地名。在今河北怀来县东。本名统漠镇,唐初高开道所置,后沿误为"土木"。明永乐初置堡。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率军与瓦剌作战,被俘于此,堡毁◇嘉靖﹑隆庆间又曾重修。参见"土木之变"。
燧堡 :1.烽火台。古代一种边防设施。
土堡 :1.用土石筑成的碉堡。
屯堡 :1.亦作"屯保"。 2.驻有军队的城堡。
营堡 :1.亦作"营保"。 2.堡垒。 3.指宫室的外围建筑。
岩堡 :1.筑在山岩上的堡垒。
台堡 :1.军事上用于警戒防守的建筑物。
"卢"开头的成语
"堡"结尾的成语
释意: :卢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 同本义 卢,饭器也。--《说文》 通庐”。房屋 君卢屋妾。--《荀子·富国》 瞳人 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汉书·扬雄传》 通颅”。头盖骨 蹶蹏足以破卢陷匈。--《淮南子·修务》 黑色 卢弓一。--《书·文侯之命》 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汉书·王莽传下》。师古曰韩卢,古韩国之名犬也≮色曰卢。” 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黑,俗 卢(眗)lú ⒈黑色~弓(黑色的弓)。 ⒉ ⒊

:森 (会意。从林从木。本义树木丛生繁密) 同本义 森,木多貌。--《说文》 林多木长貌。--《字林》 森槮柞朴。--马融《长笛赋》 弹言鸟于森木。--左思《蜀都赋》 又如森标(树丛的顶端);森木(高耸繁茂的树木);森沉(林木繁茂幽深);森阴(林木幽深繁密);森萃(茂密);森朗(繁密而又清朗) 满;罗列 其中戈矛森聚,京露其颖。--《聊斋志异》 又如森布(繁密排列);森聚(聚集,密集) 众多,众盛 森奉璋以阶列。--杨雄《甘泉赋》 百神森其备从 森sēn ⒈树木多而且密~林。〈引〉众多~罗万象。林木~ ~。 ⒉寂静阴暗可怕阴~ ~的地下室。 ⒊

:堡 (形声。从土,保声。堡是后起字。本义土筑的小城) 同本义 据险筑堡以自固。--《晋书·符登载记》 又 关中堡壁三千余所。 又如碉堡;堡障(用于防守的小土城) 指堡垒 送将军登空堡上。--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城堡(堡垒式的小城);碉堡 堡 bǎo堡垒碉~、暗~。又见bǔ;pù。 【堡礁】有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呈堤状,而多数呈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伸延,距海岸10-200公里不等。世界最大的是澳大利亚大堡礁。又称离岸礁。 【堡垒】 ①设在重要地点起防守作用的坚固建筑物。 ②比喻难于攻破的事或不容易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的人科学~、顽固~。 【堡垒政策】1933年国民党政府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时采用的战术。这种战术依据碉堡步步推进,压缩根据地,企图消灭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也采取过类似政策。 见于地名。通"铺"十里~。